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种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诗意速通

洛水滚滚向东流去,流向远方,临别送你,暮色四起,有多少缱绻的情愫。船行速度很慢,郊野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身后的孤山看得清清楚楚。向前望去,数千里水面,其中没有芦苇和稗草生长。夕阳洒满江上的舟楫,此时此刻,我只爱水波清澈荡漾。拿起酒杯,面对树梢上的月亮尽情畅饮,醉后就睡卧于水鸟鸣叫的江洲。夜幕降临,来到心仪已久的白马寺,梦里相会在繁华的金陵城。醒来之后只有一声叹息,此番离别后,你独自行走在悠远空阔的江海之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1.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词语意思、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要把握“淹留”—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的“淹”,该句中的“淹”为停留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语意通顺。结合本诗标题“送王昌龄”和诗句“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结合柳永《雨霖铃》词来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可以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的,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诗人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框架图中的三处空缺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的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但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剧本创作想要做强做实,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需要坚持品质至上,精心创作,用心打磨,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设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中青年编剧、地方戏曲本土编剧更多政策倾斜。此外,监管部门还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剧本是立足之本,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落到实处,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中)

贾谊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威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选自《秦始皇本纪第六》,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中的“收帑”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做奴婢。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而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意。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2)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3)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查看答案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连衡:“连横”,秦国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B.汉中:位于陕西省,古称梁州、南郑、天汉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C.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天下后,全国设三十六郡。

D.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陌”,东西方向叫“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北筑长城,对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过秦论》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