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大父,即祖父。在母系社会,母亲的父亲称大父;在父系社会,父亲的父亲称大父。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B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此天以臣授陛下”的意思是“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此”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代词,前面要断开,据此排除AC选项; “不敢当三万户”语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D。 故选B。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A项,“侯……比‘伯’低一等”错误,“侯”要比“伯”高一等级。 故选A。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没费一兵一卒”错误,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可见,还是出兵攻打了。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B.《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D.《鸿门宴》中,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B.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C.鸿门宴,原意是指项羽和刘邦在灭秦进入函谷关以后,项羽在鸿门为刘邦设下的一次暗藏杀机的酒宴。后来,人们就用“鸿门宴”作为“敌对双方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D.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足之所

B.乎舞雩          刀而藏之

C.越国以鄙       项伯杀人,臣

D.吾得事之        曾皙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结构相同的一组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技经肯綮之未尝

B.何厌之有          具告以事

C.吾属今为之虏矣    臣之所好者道也

D.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文惠君解牛    今不速往,恐操所先

B.而刀刃若新发硎    苛政猛虎也

C.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思矣

D.神遇而不以目视  常身翼蔽沛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