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故选BD。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描写了自己虽然与兄弟相隔云海,却无须因远行而泪沾衣襟,展现了诗人乐观旷达、洒脱的人物性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②清弋江:也作青弋江,长江下游支流,位于安徽省,景色优美。③的的:鲜明的样子。④旆:旗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象,描绘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施”用对比手法,叙写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当初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2)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注]使心伤。

(注)怆悢:悲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开篇第一句中的“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描写了凤凰的品格、志向和抱负。

C.第七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的艰辛处境,第八句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

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起到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

B.词的上片描述了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本词描写芭蕉时,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党形象,进一步将愁绪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词人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寄情思,作者将自己的“余情”注人芭蕉的形象中,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凉。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起来,本身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之感。寂静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着窗外的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结尾,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请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