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对下面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

对下面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有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语,切忌生冷,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入情入理的话, 也当作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剧。

A.年轻人与老年人都敢于表达意见,但没人耐烦听取和采纳。

B.年龄越大,言论越自由,说话越能得到听众的认可和喜爱。

C.中年人处事多权衡轻重利弊,常不愿说出与众不同的言论。

D.说者有意,听者无心,虽言论入情入理,但听者多不耐烦。

 

C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语段写了人年轻,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在表达意见看法方面的不同表现,突出了中年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应有所作为的阶段,但是这时的人却只是权衡轻重利弊,没有了年轻时的敢说真话的冲劲。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不多远,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    使这盛夏的夜晚充满了纷扰和骚乱。

①但都像盖了一层轻纱似的朦朦胧胧。

②公路两边庄稼地里的无名小虫和东拉河里的蛤蟆叫声交织在一起,

③把清淡的光辉洒在山川大地上。

④万物顿时又重新显出了面目,

⑤不过,快要满圆的月亮从东拉河对面的山背后静悄悄地露出脸来,

⑥暑气消散了,大地顿时凉爽下来。

A.⑤③①④②⑥ B.⑥⑤③④①② C.⑥⑤④①③② D.⑤③④①⑥②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    时自成风景、    ,赋闲时以逸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    、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A.畅快    各领风骚    养精蓄锐 B.畅达    各领风骚    韬光养晦

C.畅快    各行其是    养精蓄锐 D.畅达    各行其是    韬光养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D.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指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优美动人,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

B.“笼秦栈”写山上蜀道景致,“绕蜀城”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C.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劝阻与安慰。

D.诗人用君平的典故,委婉告诫朋友不要沉迷名利,其中也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2.简要赏析“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句描写的意境,并点明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清新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