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资料归纳总结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资料归纳总结的,其要素有三:是长篇巨制、有神话故事、有作者。这样的概念标准适用于西方史诗,对中国汉语史诗却并不适用。19世纪,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断言“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20世纪,中国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种种意见,但仍是以西方史诗理论为依据进行探讨解释,均不够准确。

汉语史诗形成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代,发展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夏商西周三代,繁荣于中华文明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西方史诗的内涵特征。其一,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如虞族内流传的是《韶》乐,夏族内流传的是《九歌》,商族内流传的是《商颂》等,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如《荷马史诗》反映了爱琴海周边众多部族的故事。其二,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农耕生产、血缘管理等基础原因而在内容上表现为“天体日月崇拜史诗”“山川土地崇拜史诗”“祖先世系崇拜史诗”等类型内容,与西方史诗仅仅表现为“英雄史诗"不同。其三,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各种仪式、通神法器而表现为早期的“图”“话”结合到后期的“图”“书”结合的世代传承方式。“图”是永恒不变的史诗主题,“话”与“书”则是不同时期的具体演述。

西方的史诗既可以在宗教场所演述,又可以在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中国的汉语史诗,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只在宗庙社坛中演述,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所表达的是血缘族群共同的集体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原始时代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中国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一直延续保存下来,并通过在宗庙现场的演述实践而发扬光大。而西方氏族社会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便不再延续。由于在宗庙里演述,包含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所以汉语史诗又称“颂诗”“雅诗”。此外,据甲骨文、青铜铭文可知,汉语史诗还被称为“祝”“典”“册”“史册”“作册”“再册”等。总之,汉语史诗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史诗有很大不同。

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连出他的《理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农耕生产、血缘管理长期延续发展,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传统有很强的惯性力量,神话恩维、原始意象仍有深刻影响,因而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繁盛;另一方面,社会开始转型,理性思维张扬,宗教、政治伦理逐渐分离,出现了诸子争鸣、百花齐放的哲学繁荣景象。

从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文明早期,血缘部族内独立发展的汉语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融合转化,创新形成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些汉语新史诗、颂诗,既继承了以往2500多年史诗的原始意象、集体意识等,又发展了理性精神、个体意识、哲学思维。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两方面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其后2500多年间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今天,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借鉴西方史诗理论,概括汉语史诗概念、术语,构建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摘编自江林昌《建构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诗”这一概念源于“荷马史诗”,包括三个要索,但其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汉语史诗。

B.对于黑格尔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观点,中国学者虽持反对意见,但立论依据不正确。

C.汉语史诗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史诗相去甚远。

D.西方史诗可以在宗教场所和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而汉语史诗只能在宗庙社坛中演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化比较的视角阐述汉语史诗与西方史诗的不同,澄清了对汉语史诗的错误认识。

B.文章在论述汉语史诗的三个内涵特征时,除了与西方史诗进行对比外,还运用了例证法。

C.文章引述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古希腊轴心文明是西方史诗的高峰时期。

D.文章末段归纳了汉语史诗发展史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影响,指出如何对待汉语史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内容多样;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内容单一。

B.汉语史诗的“颂诗”“雅诗”“祝”“典”等称谓包含了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体现了其在宗庙里演述的特点。

C.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不仅史诗发展繁盛,而且哲学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D.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促进了其后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1.C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说法绝对,“‘史诗’这一概念源于‘荷马史诗’”错误。文中说“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资料归纳总结的”,而不仅仅是“荷马史诗”。该项错误。 B项,曲解文意,“中国学者虽持反对意见”错误。原文是“中国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种种意见”,而并不是“反对意见”。该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曲解文意,“汉语史诗只能在宗庙社坛中演述”错误。原文说汉语史诗“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只在宗庙社坛中演述”,选项缺少了修饰语“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该项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有力地论证了古希腊轴心文明是西方史诗的高峰时期”错误。依据“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连出他的《理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可知,文章引述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促进了其后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说法均错误。根据原文,“汉语新 史诗、颂诗这两方面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并非“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依据“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发展繁荣”,并非“促进了……发展荣”。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以形式上的整饬,音节上的和谐,内容上的精警至今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是近代著名楚辞学家吴丈蜀撰写的洞庭湖畔怀甫亭的楹联,顺序已被打乱,请把它们整理好。

系  洞庭  洛水  人间  疮痍  空有泪

归  舟  已无诗  改换  世上  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东吴生相遇①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②平。

(注)①本诗为诗人及第后出关而作,时年59岁。诗人公元883年流落江南,公元894年擢第,其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②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随风漂泊的水上浮萍,比喻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免同病相怜。

B.韦庄此时虽已科举及第,但在外漂泊多年,已是垂暮之年,白发苍苍,回想自己多年来坎坷的科举之路,忍不住泪满冠缨。

C.颔联表现了内心的酸楚,虽然暂时欢聚,观花饮酒,但流离失所,衰老麻木,再无赏花的逸兴,乱世颠沛,只好借酒浇愁。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贫”与“贵”、“陋巷”与“豪家”相对,写出了世态炎凉,同时也回答了自己多年执着科举的主要原因。

(2)这首诗蕴含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尊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

B.“尽觞”是喝干杯中酒之意,第三、四句写出了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分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C.“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问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别离愁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

D.全诗热情洋溢,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情韵悠长,抒发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表现了李白的豪放性格。

(2)有人说,首句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问题。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诗人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