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 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有删改)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有删改)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身”。

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C 2.D 3.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语句“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可知,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一一进行比对。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只是说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选项是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回归原文勾画出每则材料中涉及题干问题的关键信息;最后结合文本内容及个人理解谈个人认识。 阅读原文,根据材料一可知,2018年全国各省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同学们要了解本省的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各高校专业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比例是有所限制的,各科目考生比例也受高校的要求影响,高校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同学们要及早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根据材料三可知,全国多省份高考改革开始注重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应该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据此分点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③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④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⑤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 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美国一位活了101岁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80岁举办画展,轰动美国,享誉全球。摩西奶奶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三个人说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判断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话疗”,意即心理咨询。指的是对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谈话治疗,使患者走出迷惑和困扰。其实,不只有心理问题的人需要“话疗”,①______。空巢老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是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重要的社会互动,而空巢老人往往②_____。因此把治疗心理疾病的“话疗”方法运用到老年人身上,尤其是③______,多给空巢老人一些“话疗”,就相当于给空巢老人补充了“精神补养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查看答案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记得还是在今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们几个朋友饭后散步,不经意间来到岷江边。夕阳洒落了一江金波,一带秋水被微风吹皱。              这幅岷江牧鸭图,就这样沉入了我记忆的海底。

①一大群鸭,是从江心的舟坝上悠游过来的。

②赶鸭人手握一根扎了一个尾巴的竹竿,撑着一叶舢舨,紧跟在鸭群的后面,那份豪迈与自在,仿佛是率领百万大军。

③偶有飘落江里的叶,也是荡悠荡悠,久久舍不得漂去。

④江面平中带鳞,看上去像是一幅硕大的锦绣。

⑤一看便知,这是一群刚趟过秋收田野的鸭子,一只只肥硕,溜圆,摇头摆尾。

⑥江边的几株梧桐,肥厚的叶子已开始零落;

A.①③②④⑥⑤ B.③①⑤②④⑥ C.④①⑤②③⑥ D.④⑥③①⑤②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古诗词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莺语”来比婉转动听的琵琶声;以“幽咽”写“泉流”是拟人,以泉流之声写乐声又是比喻。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写一场战役“谈笑间”结束,是夸张;“樯”桅杆,“橹”船桨,合起来代指敌军战舰,是借代。

C.“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里的“献”“供”将远山人格化,说远山送来愁和恨,是拟人;“玉簪螺髻”,以女子的发髻头饰指美貌女子,属借代。

D.“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枝头的菊花被秋风吹落,稀疏了,消瘦了,是拟人;将人与花相比,表现了人被相思消磨得比黄花还憔悴、枯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