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从里到外的运动,每一瞬间都在燃烧着能量,而负责传递能量的搬运工就是自由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可以帮助传递维持生命活力的能量,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还有助于排除毒素。但当人体中的自由基失去控制,超过一定的量时,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伤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现代社会中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气的增加等都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骤然增加的自由基,早已超过了人能保持平衡的正常标准,人类的健康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①生命离不开自由基的活动。 ②受控的自由基对人体是有益的 ③生命体本身具有平衡自由基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解答本题先整体阅读,可知整段文字介绍的对象是自由基。结合后文内容可确定①句是总领句,指出自由基对人生命的重要性,联系句子“负责传递能量的搬运工就是自由基”,可推知人离不开的是“自由基的活动”,确定填写语句为“生命离不开自由基的活动”。“它们可以帮助传递维持生命活力的能量,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还有助于排除毒素”这是写自由基对人体的益处,结合后文语句“但当人体中的自由基失去控制”可推知前面所说是“受控的自由基”,确定填写语句为“受控的自由基对人体是有益的”。结合关键词句“然而”“超过了人能保持平衡的正常标准”可推知人体有平衡自由基的能力。作答时注意不要超出字数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个产品网售额占全国超两成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引发广泛关注:在福建莆田鞋城,白天门庭冷落,夜晚却是卖假狂欢。不少厂商打着原单真标的旗子,装着耐克的盒子,但掩不住_______的里子。“山寨”并非新话题,但痼疾不愈,引人忧思。

这些“山寨”产品,“假”得可恶却又“真”得可怜。与30年前温州“纸皮鞋”厂商____的是,这些“代工2.0时代”的厂商,(      )。 有时仿品质量甚至优于正品,却仍走老路“蹭名牌”,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

近年来,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的打假力度一年胜过一年,被抓的造假者人数大幅增加,公开销毁假货的示范活动也明显增多,高仿生意的空间受到空前“挤压”。但一些地方制假售假依然如故,这暴露出商业伦理的集体滑坡。这其中固然有制假者贪赚快钱的原因,但也有当地政府和电商平台的______纵容。源头打假不力,销售地和网上的打假就会变成“打地鼠”,"监管发力”只会________一句空话,等到制假规模壮大之后,不仅连根拔起愈加困难,而且届时承担“差评”的不只是以某个品牌,而且是整个地区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为代价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鱼龙混杂        泾渭分明           认可        沦为

B.鱼目混珠        大相径庭           默许        沦为

C.鱼目混珠        泾渭分明           默许        成为

D.鱼龙混杂        大相径庭           认可        成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的具备真技术、好设备,产品虽是仿冒却并不劣质;有的因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往往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

B.有的因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往往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有的具备真技术、好设备,产品虽是仿冒却并不劣质

C.有的制造出的产品虽是仿冒却并不劣质,是因为具备真技术、好设备;有的往往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是因为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

D.有的因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往往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有的具备真技术、好设备,产品虽是仿冒却并不劣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且届时承担“差评”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更是整个地区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为代价。

B.而且届时承担‘差评”的不是某个品牌,而是整个地区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

C.而且届时承担“差评”的不是某个品牌,而是整个地区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为代价。

D.而且届时承担“差评”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更是整个地区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和百姓处在艰难困苦之中而深感忧愁悲伤的情感,为后面抒发小人当道、君主不分贤愚忠奸奠定了感情基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闾丘处士

李  白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57年出浔阳狱后。闾丘处士,李白友人,复姓闾丘,名不详,曾为宿松县令。②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称友人为“贤人”,而且还“有素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

B.三、四两句以动写静,借竹、月、荷、池营造了清幽、闲适的环境氛围。

C.五至八句写闲时读书饮酒之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归隐生活的情趣。

D.全诗语言清新质朴,一-改作者平时豪放飘逸的风格,颇有陶渊明之诗风。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琳,子珩,会稽山阴人也。少好武,遂为将帅。琳果劲绝人,又能倾身下士,所得赏物,不以入家。平景之勋,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于建业。王僧辩禁之不可,惧将为乱,启请诛之。琳亦疑祸,令长史陆纳率部曲前赴湘州,身径上江陵。及至,帝以下吏,而廷尉卿黄罗汉、太府卿张载宣喻琳军。陆纳等及军人并哭对使者,莫肯受命。梁元遣王僧辩讨纳,纳等败走长沙。是时湘州未平,江陵公私恐惧,人有异图。纳启申琳罪,请复本位,永为奴婢。梁元乃锁琳送长沙。时纳兵出方战,会琳至,纳等投戈俱拜,举军皆哭,乃降。

梁元性多忌,以琳所部甚众,又得众心,故出之岭外,后为魏围逼,乃征琳赴援。琳师次长沙,知魏平江陵,已立梁王察,乃为梁元举哀,三军缟素。陈霸先既杀王僧辩,以侍中司空征,琳不从命,将图义举。陈霸先遣将侯安都、周文育等诛琳,逆战于沌口,琳执钺而麾之,禽安都、文育。

及陈霸先即位,琳乃辅庄次于濡须口。陈遣安州刺史吴明彻江中夜上,将袭湓城。琳大破之,琳兵因东下,侯填拒之。时西南风忽至,琳谓得天道,将直取扬州。比及兵交,西南风翻为填用。琳兵放火燧以掷船者,皆反烧其船,为陈军所杀殆尽。及军败,琳寻与庄同降邺都。孝昭赐琳玺书,令镇寿阳,其部下将帅悉听以行。

会陈将吴明彻来寇,帝敕领军将军尉破胡等出援秦州,令琳共为经略。琳谓破胡曰:“吴兵甚锐,宜长策制之,慎勿轻斗。”破胡不从,遂战,军大败,琳单马突围,仅而获免。还至彭城,帝令便赴寿阳。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琳少任将帅,虽无学业,而强记内敏,屡经丧乱,雅有忠义之节。及败,为陈军所执,其下将领多琳故吏,争来致请,并相资给。明彻由此忌之,恐其为变,杀之。时田夫野老,莫不为之獻欷。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B.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C.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D.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李白字太白,韩愈字退之。

B.建业,六朝古都南京的古名称,一说取“建立帝王之大业”之意,另一说取“建功立业”之意,其还有“建康”“金陵”“汴梁”等名称。

C.缟素,白色的丧服。古时丧服一般根据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五个等级,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

D.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因文书易破损,故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琳骁勇善战,战功显赫。平定侯景之乱时,功勋显著,和杜龛俱列第一;陈霸先派遣侯安都、周文育等前来讨伐,王琳在沌口亲自迎战,大获全胜。

B.王琳善待下属,情深义重。所获赏赐,全部散给部下,因此深受部下拥戴,后因疑祸,其以身犯险,直赴江陵,部下陆纳为解救王琳而最终成为奴婢。

C.王琳忠心耿耿.披肝沥胆。虽曾为梁元帝所猜忌,但当梁元帝被魏围困时,依然率军前往援救,而得知梁元帝遇害后,全军穿丧服,为其举行哀悼活动。

D.王琳长于观察,见识不凡。陈朝将领吴明彻来侵犯秦州时,王琳敏锐地发觉到其军队锐气正盛,不宜立即轻易与之争斗,而应避其锋芒,从长计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琳果劲绝人,又能倾身下士,所得赏物,不以入家。

(2)琳少任将帅,虽无学业,而强记内敏,屡经丧乱,雅有忠义之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已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 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村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选自《小小说精读》,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常含有贬义。小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突显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B.“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写出环境的极冷,引出下文“大兵”让衣、让帽、让手套、换酒等一系列行为,与后文狂风扫雪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为结局作铺垫。

C.“有人叹气,有人抱怨,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这些叙述表现出车上的人们除了“大兵”都是些自私自利、缺少互助精神的人。

D.小说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他所有的保暖衣物、用冻不透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这些情节,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2.这篇小说为了突出“大兵”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有哪些对比。

3.小说的最后一段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