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

“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请以“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 比尔盖茨曾说过:“社会充满不公平的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人应该适应环境,改变自我。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成就一番事业。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在古代哲人中,早有这种心态了。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的只能是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朝廷希望他吟风弄月歌功颂德,而他却只想一展鸿鹄之志,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时人钦慕,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使人走向成功。在我国流传着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古希腊,也有一位伟人能够移山,他的名字叫柏拉图。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纷纷请教移山之术,柏拉图笑道,说:“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一片哗然。这一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之术,唯一的一个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便过去。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实现理想。人生如水,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变环境上,这实在是徒劳无益。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洗礼,借助书籍,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一切环境。 【解析】 试题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话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话题为“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属于关系型话题,因此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阐明“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之间的关系。从所给材料来看,“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调的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则说的是“保持自我”的珍贵。题干说“‘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并没有表明对“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的态度,因此考生写作中可以强调“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强调“保持自我”的重要性,还可以谈辩证地看待“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需要注意的是,本题是“关系型话题”,所以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角度来立意,都要在文章中分析“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的关系,证明自己的论点,绝对不可以只谈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顾此失彼。行文时可从材料和话题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屈原在污浊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自我;苏轼被贬黄州,适应环境但仍保持自我等,让文章有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①既要适应环境,也要保持自我个性;②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与时俱进;③环境污浊更要保持自我,出淤泥而不染;④保持自我,吸收环境正能量;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必能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开掘弘扬中华文化元素,肯定能提升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就一定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①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不一定能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陆游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      烟尘誓扫还金阙

更入清风明月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   高吟铁马铜驼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它原名清漪园,最初只是帝后宫妃们休闲避暑的场所,雍正帝继位后,开始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中,这里逐渐成了政治和娱乐的双中心。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颐和园是迄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它尽显皇家园林的________,同时充满了和谐自然的盎然生趣。亭台、殿堂、庙宇和小桥等诸多人工景观与周围的山峦、湖水________。未进颐和园,看到大门两侧两座傲然伫立的狮子,(  )。走进古老的颐和园,园内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景点建筑百余座,院落20余处,佛香阁、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后人的必游景点。从一个景点跨入另一个景点,便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这里景点多,________。每当游人踏出颐和园的门槛,总是会不由得回眸。世事无常,虽然历经________,颐和园依然屹立于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B.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C.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D.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富丽堂皇  交相辉映  数不胜数  沧海桑田

B.富丽堂皇  相得益彰  数不胜数  翻天覆地

C.雍容华贵  相得益彰  擢发难数  翻天覆地

D.雍容华贵  交相辉映  擢发难数  沧海桑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雄伟的气势就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游人

B.游人就已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深深地感染

C.游人就已因它雄伟的气势而被深深地感染

D.它雄伟的气势就已经把游人深深地感染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有信心。

(2)《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诉说生活的不幸后,想到自己宦途所受打击,以“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全诗的主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E.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2.请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