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语段,仿照画横线的语句续写语句。要求:①如果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语段,仿照画横线的语句续写语句。要求:①如果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续写的语句要与画横线语句保持修辞相同;②句式保持一致;③语意连贯。

春来风轻,水暖山悠;春暖花开,旧梦无痕。在宋词里走进春天,那一幅流彩的长卷,或远或近,再现出姹紫嫣红,用浪漫作为律动,谱写出一支支婉转的乐曲    ,____,___  __  ___。

 

那一席文字的盛宴,或虚或实,描摹出花红柳绿,用明丽作为韵脚,点染出一个个绮丽的风景。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考查类型为续写式。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本题是一段描写性文字,仿写的话题对象是“春天”,主题是“在宋词里走进春天”,仿写句式为:那一……,或……或……,……,用……,……出……。注意“那一幅流彩的长卷”“用浪漫作为律动”运用比喻修辞,还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过去20多年中,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取得了重大    ,已经建成一些历史文献数据库,而更高级、更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之中。这些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为史学研究带来了很大    。网络信息技术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多种方法,研究者可以本着以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为原则    。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供给的丰富资源。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最初的工作是将文献扫描后传到网上,供读者使用。在此基础上,(    )。后来又兴起了“数码人文”,即建立的数据库不仅能实现资料检索,而且还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呈现出资料之间的    关系,以弥补史料本身存在的不足。总之,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这些成果,使研究者在进行人文研究时利用数字资源更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进展  便利  脉络  得心应手 B.进度  便捷  章法  轻车熟路

C.进展  便捷  章法  得心应手 D.进度  便利  脉络  轻车熟路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文献因为又增加了检索功能,能够更方便地检索

B.能够更方便地检索,是因为这些文献又增加了检索功能

C.又增加了检索功能,使这些文献能够更方便地检索

D.又增加了检索功能,这些文献能够被更方便地检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者可以以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为原则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供给的丰富资源。

B.研究者可以本着自己研究课题需要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供给的丰富资源。

C.研究者可以本着自己研究课题需要为原则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

D.研究者可以本着白己研究课题需要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2)《荀子·劝学》中用“跛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证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________”是从“思”和“学”两个方面证明相同的道理酌。

(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表现琵琶女弹奏即将结束,音乐似有却无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城外别皇甫浞①

李  贺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②前。

[注]  ①皇甫浞:唐代散文家,对李贺有知遇之恩。②绿衣:唐代官制,七品以上着绿服。时皇甫浞为侍御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送别之地及其环境特点,既照应了题目,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写出了皇甫浞旅途中的孤单、寂寞与疲惫,“霜”字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C.前四句为实写,写别离场面;五、六两句为虚写,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挂念之情。

D.尾联从皇甫浞着笔,通过写其泪洒衣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谈谈本诗前四句是如何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举进士,补伊阙尉。成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边事,召对,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馆、知浚仪县。俄上言曰:“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嘉其好古。迁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父寻卒,上复诏权夺。大中祥符中,使契丹还。就拜起居郎,改陕西转运使,赐金紫。陈尧咨知永兴,好以气凌黄目,因表求解职,不许。尧咨多纵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徙知邓州。八年,黄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马元方奏黄目职事不举,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黄目罢任,奉朝请。逾月,拜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黄目属辞淹缓,朝议以为不称职。时以盛度知京府,辞不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度为会灵观判官,两换其任。仁宗升储。明年,徙潭州。长沙月给,减于荆渚,特诏增之,又谕以寄任之意。五年,代还,知审官院。黄目以风疾题品乖当[注],改知通进。数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黄目面柔简默,为吏处剧,亦无败事。有集五十卷,又撰《学海搜奇录》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乐黄目传》)

[注]题品乖当:考评政绩不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B.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C.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D.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夺,古代官员居父母丧时,虽然丧服未满,但朝廷强令m仕。

B.金紫,金印紫绶,黄金印章和紫色绶带,后代指高官显爵。

C.奉朝请,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

D.代还,出任外官的朝臣在一定年限会被其他官员替换而回到京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黄目熟悉古制,上书介绍。乐黄目曾经上书介绍唐朝开元二年选拔官员的事情,在介绍对新任县令的考察时,陈述了朝廷的具体做法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B.乐黄目不计私仇,客观公正。陈尧咨任永兴知军时经常欺凌乐黄目,乐黄目想免除职务没被允许;后来有人密报陈尧咨放纵违法,乐黄目访察后据实上报。

C.乐黄目写文缓慢,朝臣非议。乐黄目写文章比较慢,朝中大臣认为他不称职。此时因为盛度不愿意担任京府知府,就让乐黄目暂代,并两次替换他的职位。

D.乐黄目面目和善,为官认真。乐黄目为人简约、沉静,曾经担任过转运使、知审官院、毫州知州等官职,在官任上处理比较繁多的事务,没有失败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

(2)长沙月给,减于荆渚,特诏增之,又谕以寄任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陈银娃

汪曾祺

农民大都能赶车,但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当一个出色的车倌。

星期天,有三辆马车要到片石山去拉石头。我那天没有什么事,就提出跟他们的车到片石山看看。我在这个地方住了一年多了,每天上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都听见片石山放炮。风雨无阻,准时不误。一直想去看看。片石山就是采石场。不知道为什么本地人都叫它片石山。

马车一进山,不由得人要挺挺胸脯,深吸一口气。这是个雄壮的地方。采石的山头已经劈去了半个,露出扇面一样的青灰色的石骨,间或有几条铁锈色蜿蜒的纹道。这石骨是第一次接触空气呀。人,是了不起的。一个老把式正在清除残石。放了炮,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崩落下来,有一些仍粘连在石壁上。老把式在腰里系了一根粗绳,绳头固定在山顶,他悬在半空,拿了一根钢钎,这里捅一下,那里戳一下,——轰隆!门板大的石块就从四五层楼那样的高处落到地面。

这是个石头的世界。到处是石头。

好些人在干活,搬运石头。他们把石头按大小块分别堆放。这些石头各有不同用处。大的可制碾盘、磨盘,重量都在千斤以上。有两个已经錾好的石磨就在旁边搁着。中等的有四五百斤,可做阶石、刻墓碑。小块的二三十斤、四五十斤不等,砌墙,垒堤坝。搬运石头,没有工具。四五百斤,就是搁在后腰上背着,——有的垫一条麻袋。他们都是不出声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着。不唱歌,也不喊号子。那么多的人在活动,可是山里静悄悄的。

三辆大车装满了石头,——都是小块的。下山的路,车走得很快。三辆三套大车,前后相跟,九匹马,三十六只马蹄,郭答郭答响成一片,很威风,很气派。忽然,头一辆车“误”住了。快到平地时,有一个坑。前天下过雨,积水未干。不知道是谁,拿浮土把它垫了。上山是空车不觉得。下山是重载,一下子崴在里面了。

车倌是个很精干,也很要强的小伙子。叭——叭!接连抽了几鞭子,——没上来。他跳下车,拿铁锨把胶皮轱辘前面的土铲去一些,上车又是几鞭子。“哦嗬!——咦哦嗬!”不顶!车倌的脸通红,手里的鞭子抽得山响,辕马和拉套的马一齐努力,马蹄子乱响,噼里叭啦!噼里叭啦!还是不顶!越陷越深,车身歪得厉害,眼见得这辆车要“扣”。第二辆车上的是个老车倌,跳下来,到前面看了看,说:“卸吧!”

这一车石头,卸下来,再装上,得多少时候?正在这时,第三辆上的车倌高声喊道:“陈银娃来啦!”

我听人们说起过陈银娃,没见过。

陈银娃是个二十五六的小伙子,眉清目秀,穿了一副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布衫搭在肩头。——这一带夏天一天温差很大,“早穿皮袄午穿纱”,男人们兴穿一种薄棉的紧身背心,叫作“腰子”。“腰子”的布料都很鲜艳。六七十岁的老汉也穿红的,年轻人就不用提了。像陈银娃穿的这件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并非罕见。

老车倌跟银娃说了几句话。银娃看了看车上的石头,说:“你们真敢装!这一车够四千八百斤!”又看了看三匹马,称赞道:“好牲口!”然后掏出烟袋,点了一锅烟,说:“牲口打毛了,它不知道往哪里使劲,让它缓一缓。”

三锅烟抽罢,他接过鞭子,腾地跳上车辕,甩了一个响鞭,“叭——!”三匹牲口的耳朵都竖得直直的。“喔嗬!”辕马的肌肉直颤。紧接着,他照着辕马的两肩之间狠抽了一鞭,辕马全身力量都集中在两只前腿上,往前猛力一蹬,挽套的马就势往前一冲,——车上来了。

他跳下车,把鞭子还给车倌。

三个车倌同声向他道谢,“嗳!谢啥咧!”他已经走进了高粱地。只见他的黑黑的头发和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在油绿油绿的高粱丛中一闪一闪,走远了。

老车倌告诉我,陈银娃赶车是家传。他父亲就是一个有名的车倌。有人曾经跟他打赌:那人戴了一顶毡帽,银娃的父亲一鞭子抽过去,毡帽劈成了两半,那人的头皮却纹丝未动。

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回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是有限视角,故事是由“我”的见闻构成,这种叙述的角度可以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用“捅”“戳”等动词刻画老把式清除残石的动作,用“轰隆”等拟声词描写从高处掉落的石头之大,以此照应上文的“这是个雄壮的地方”。

C.小说表述事情条理清晰,比如介绍开采出来的石头时,从重量和对应的作用方面人手,虽然介绍较多,但没有让读者感觉到啰嗦、累赘。

D.小说结尾“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回事”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表明陈银娃的父亲打鞭的手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但真实性有待考查。

2.从陈银娃把陷在坑里的拉石头的马车赶出来的相关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3.小说题目是“陈银娃”,但大部分内容写采石场,小说为何这样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