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的说法。如果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不更新,那么在“半衰期”之后基础知识仍然可用,但是其他一般新的知识却已经落伍了。实际上,知识包含了两层意思;知是获取信息,知道、了解;识是具备见解,是比知更高的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传统学人“书读完了”的感叹再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所以,增长知识见识,才能锤炼成我们一辈子的真功夫。 今天,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 见识的培育确实很重要!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我们这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就像曾国藩、严复等人那样,勇敢嫁接国内国外新知识新见识,让它们为我们所用,来丰满我们欲将展翔的羽翼! 荀子的《劝学》,为勉学名篇,其荦荦大端,要义在开篇一句:“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业有专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我们年轻人的真本领,就一定能让我们更快成长,为我们中国梦奉献更大的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行文比较的说理性。 题干提供了学者提出的“知识半衰期”说法,提示考生要不断更新知识,延长知识长度。“实际上,知识包含了两层意思;知是获取信息,知道、了解;识是具备见解,是比知更高的层级”则提示考生对“知识”的认识,既要“知”,还要“识”。“由知而识,方为智慧”则提示考生把握“知”是基础,“识”是更高层次的。也就是说,要通过“知”,延伸知识的深度和高度。考生注意把握“知”和“识”在时间上、层次上的关系。 立意: 历练真本领,需兼顾“学识与见识” 请不断更新“知”与“识” 时代在发展,“知识”亦要发展 先“知”后“识”,以“知”促“识” 素材: 1.眼下,我们看到身边的一些领导干部或普通职员对学识的认识比较深刻,能够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去学习,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钻研风气,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在修炼见识上还没有下足功夫。于是我们看到一些人把办公室当做了主战场,不下乡不调研;有的人自命清高,不能学用优秀经验。这些都是不重见识的表现。所以,平衡“学识与见识”是极为关键的,只有能够在有较高学识的基础上,不断放开视野,善于总结分析,才能够历练出真本领,成为建设国家的可靠人才。 2.2017年初,华为公司将裁去34岁以上的程序员的消息传出。尽管事实并非按照年龄一刀切,但任正非曾对此公开表示:“30多岁,正年轻力壮,不努力提高自己,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华为裁去的,恰是30多岁便活在了过去“知识”“资历”“成就”里的人,他们不再努力,不再赶赴“现在”,他们注定因为失去竞争力而失去赖以生存的饭碗。 3.当前,时代突飞猛进,身处科技时代的我们似乎都关心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样的“知”。可是,你知道吗?这其实有赖于我们“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知识和见识共同的形成。从小钻研,不断汲并丰富自己的知识;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我们既要数清掉落的苹果,更要学着探索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的原因。“知”和“识”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活得更博学更睿智。 结构: 本文作文要抓住“知识半衰期”而分析如何使知识不“衰”,显然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注意题干中说的“知”和“识”的关系,考生要把握住核心要点:通过学习不断充实“知”,且不断提升“识”,而最后变得智慧。如写“请不断更新‘知’与‘识’”的立意,考生简析材料中的“知识半衰期”引出观点,然后以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叔本华“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引出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见识的必要。可举例论证,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86岁开始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91岁又打算当“博客”,不落后于时代的事例;如德国西比希城的约翰娜·玛克司夫人,在70岁高龄完成了学业并获得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79岁时又完成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并获得科隆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事例。同时要联系生活现实,批判无数大学生毕业即停止学习,不屑于更新自我“知”和“识”,终会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落伍于人。最后收尾时,注意再次呼吁要更新“知”和“识”,简洁点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柳水《雨霖铃》)

(4)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1.材料一孔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析评价上述材料体现的孔子的治国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宋)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为王安石莫逆之交。嘉祐四年(1059年)秋,王逢原去世年仅二十八岁。第二年,王安石作诗三首悼念。②出自《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质”原指箭靶这里比喻相契的知己。

1.首联用蓬蒿纷披、冢上秋风营造了______的氛围,“纷披”意为_____

2.二、三两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者,特悯其人,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之出没                恣:任凭。

B.寻且罪罢去                坐:因罪受罚。

C.特悯其人,其志            矜:骄傲。

D.至于文词之不工            工:工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父哭其子                鹏徙于南冥也

B.传之                    后人哀之不鉴之

C.然孔子不遽遗之              求人可使报秦

D.能遗之也乎                  吾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沈青霞因上书责备当权者而被贬至边疆时,边疆帅府以下的将士面对敌寇的侵扰没有积极抵抗,甚至割己方阵亡战士和野行者的头颅冒充敌首领功。

B.沈青霞既愤慨边疆防务日益废弛,又痛恨将士任意残杀百姓,蒙骗朝廷,于是将边疆的经历和见闻写成诗篇以批判现实,抒发自己的忧愤。

C.“幽人”、“怼士”,分别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风”指《国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民谣;“雅”指“大雅”“小雅”就是宫廷所用的正声雅乐。

D.文章叙议结合,既简要叙述了沈青霞的经历和其诗歌创作汇集刊刻的过程,又讨论了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等艺术价值,认为这些诗篇将来会被人认可赏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呜 呼 集 中 所 载 鸣 剑 筹 边 诸 什 试 令 后 之 人 读 之 其 足 以 寒 贼 臣 之 胆 而 跃 塞 垣 战 士 之 马 而 作之 忾 也 固 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大工程

(日本)星新一

一艘小型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去探索遥远的星球,但到了预定的返航日却音讯全无。人们百般搜寻未果准备放弃时,它却平安返回了地球。

面对媒体,宇航员说道:“给大家添麻烦了,对不起!大家是否在猜测我已遭遇空难,去见上帝了?其实是宇宙飞船出现机械故障,在另外一个星球上迫降了。”

“原来是这样啊。然后呢?”

我迫降的星球是帕米行星。那里的人们不仅热情、善良,而且文明程度极高。多亏了他,我才得以排除故障,完成太空之旅,平安归来。”

大家对其中的“文明程度极高”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在人类已知范围内,还不曾存在这样的行星。

“文明高到什么程度呢?”有人问道。

“就说气侯吧。通过填海调控海流、削平高山调控气流等等,改善大自然的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了,处处是气候宜人。其他诸如交通、住房、港口等方面就更不必说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地球仍是南北两极寒冷彻骨,赤道一带却酷热难耐,确实比我们先进很多啊!”

在不绝于耳的感慨声中,宇航员继续说道:“的确让人佩服!我向他们提出请求,希望能参观下这些宏大的工程。他们爽快地答应说,正在进行的是最后一项工程,邀请我去参观。”

“那太幸运了,能在如此先进发达的星球上参观到他们的最后一项工程!那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

这正是最令人好奇的地方,大家的兴致不禁高涨了起来。宇航员点点头说道:“我也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立刻赶赴工地,录像机用完了宇宙飞船上所有的胶卷后才返回,所以回地球晚了。接下来请大家观看录像吧。”

准备工作就绪,开始放映录像:首先呈现出的是连绵的山脉、精密测算的工程人员,之后便是爆破作业。因爆破使用的是核能,所以极其谨慎,以免造成核辐射等影响;大量建筑机械在高效运转:运石填海、夯实地基、浇灌水泥,高楼拔地而起。画面边缘处出现了众多前来参观的人。谁让这是最后的一项工程呢。

“确实了不起啊!你看那些建筑机械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最让人吃惊的莫过于其规模之宏大。原来他们是这样实现了改善大自然的壮举啊!至此,这最后一项工程也该完工了吧?”

宇航员搖了搖头,说道:“难怪您会这么想,我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请您接着往下看。”

画面映现出一座已建成的现代化大都市。但出乎预料的是,刚刚建成的大都市正在解体:楼房被拆除、柏油路面被掀起废弃、填海的沙石被重新挖出后运回原处并开始堆砌成山。

“怎么了,这是?是不是在倒着放录像啊?”

“不是不是。请您仔细看一下就能明白,比起爆破来,重新堆砌成山更费时费力。他们正在恢复原貌。”

“确实是……那又是为了什么啊?不会是疯了吧?”

“如果疯了的话,怎么能构建起这么高度的文明呢?他们是很理性地在做着这一切。也许有人怀疑是不是因为计算错误而把山削错了,其实也不是。”

“那,应该是那个吧——我们地球上也曾发生过的,为了不让人失业而搞的工程?”

“也不是。诸如失业等之类的社会问题早已解决,就连打着振兴经济的旗号,净搞些没有必要的工程之类的组织机构也都不存在了。”

这时,山脉已完全恢复了原貌。正在人们猜想这些“毫无意义”的工程到此总算应该结束之时,新一轮的测算、爆破、填海……又开始了。众人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是非常理性的话,会不会是在练习?就像军队也要不断演习,才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搞建设也同样,否则紧急情况下就会手忙脚乱。”

“也不是。帕米星球上是不会出现您所想到的那些紧急情况的,地震预测、抗震措施等都万无一失,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如果说有需要做的,也不过是些修修补补之类的事情而已。”

随着录像的播放,山脉夷成平地、建成都市的同时,新一轮的拆除又开始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既没疯,也不是在练习,那只能是爱好了吧。正如有人喜欢分拆、组装手表,享受那一过程似的。但这工程的规模也太宏大了吧。随着文明的进步,也许这并非毫无可能,已经习惯了宏大工程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爱好吧?”

“您这么想并非毫无道理,但遗憾的是并非出于爱好。我也实在搞不懂,请教后才明白:他们是有着极其明确合理的目的,以及充分的必要性,同时也产生了与此相应的巨大成果。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会这么神吧,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在人们不可置信急盼催促的眼神下,宇航员说道:“先说结论吧——是为了教育!他们已经完成了改造大自然的壮举,使其成为十分宜居的星球。但长此以往的话,这其中的辛苦会被人们逐渐淡忘,认为这份美好天经地义、自始就有,不会有丝毫的感动和感激。即使头脑中能够理解这份辛苦,却不会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才有了实地展示的必要……”

“哦……”

“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曾遍及整个帕米星球,这份美好是经年累月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这会让人们认识到现在的幸福并非理所当然、自始就有,而是在如此辛苦的基础上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进而全体居民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和幸福感才能够得以保持。这看似浪费,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的工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大家怀着复杂的心情自言自语道。

(《译林》2016年05期,王磊译)

1.请结合全文推测结尾段“复杂的心情”的具体内容。

2.小说为什么花不少笔墨叙写众人对这项工程的猜测?

3.有人建议将文题改为“帕米星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通过讲述外星球的故事传达了丰富的意蕴。试作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