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听到金钏投井而死的消息后,袭人不觉流下泪来 ,贾宝玉在王...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听到金钏投井而死的消息后,袭人不觉流下泪来 ,贾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 。两人都流泪,但蕴含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①袭人伤感、同情:她们在贾府中身份、地位相似,素日交好、同命相怜。②宝玉伤心、自责:宝玉因调笑金钏,认为金钏的死与自己有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注意平时课堂内外对名著的阅读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的内容,这里说宝玉把得到的金麒麟赠送给湘云,黛玉知道后非常吃醋,大发脾气,宝玉哄了很久。宝玉在王夫人的房间里和金钏调笑,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骂金钏教坏了宝玉,大发雷霆,宝玉害怕逃走,金钏跳井自杀。据此分析,袭人“不觉流下泪来”,是因为她们在贾府中身份、地位相似,都是供人使唤的丫鬟,二人素日交好,金钏只是调笑几句,便被打骂,最终自尽,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因此“袭人不觉流下泪来”有伤感、同情之感。贾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是因为自觉是自己和金钏调笑,致使金钏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并被骂,认为金钏的死有自己的原因,因此有伤心、自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据语段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   ①  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 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② 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  ③ ’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以后都叫他作‘  ④ ’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夸张、比拟 B.比拟、比喻、借代

C.对偶、比喻、比拟 D.比喻、比拟、通感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致的轮廓)罢了。

B.但杨柳的丰姿(指美好的姿态),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C.叶子底下是脉脉(清澈的样子)的流水。

D.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情态、样子)了。

3.请结合语境,简要赏析“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的含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人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4)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战败张皇南逃的句子是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相对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以至于

C.而后秦患可          纾:解除 D.兵连祸结,无虚岁    曾:曾经

2.下列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

D.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