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上图反映的是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 理论。通常人们认为发生什么事就引起什么情绪体验,其实,在诱发事件A 和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___。正是由于在某些事件的看法上,我们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___。因此,受到情绪困扰时,先冷静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___,久之,你会越来越乐观。

 

①由对事件A 的看法而产生的信念B; ②才会产生情绪困扰; ③用一个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 【解析】 试题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①根据后文“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可知是“信念”,根据图表可知,应该填入“对事件A的看法而产生的信念B”;②句根据后面“受到情绪困扰”可知,此处是不合理的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③根据后面内容“会越来越乐观”可知,是对“不合理信念”的对应面,即为“用一个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 ”。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前因”“后果”的关系。①根据后文“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可知是“信念”,根据图表可知,应该填入“对事件A的看法而产生的信念B”;②句根据后面“受到情绪困扰”可知,此处是不合理的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

A.①《缫丝行》②《渔家》③《采茶歌》④《煮海歌》

B.①《缫丝行》②《采茶歌》③《煮海歌》④《渔家》

C.①《煮海歌》②《渔家》③《采茶歌》④《缫丝行》

D.①《煮海歌》②《采茶歌》③《渔家》④《缫丝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来,总是有人        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有些人就是喜欢做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事,抓住几个翻译上        的小问题大做文章,先是以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因而大谈文化差异鸿沟的造成如何难以跨越。这些人应该想一想,即便是母语读者,也会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一些内容和强调一些内容。没有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感受会和作者的写作过程        。就是同一个作者,几年以后重读自己的作品时,其想法和感受也可能与当初写作时有差异。因此,在文学翻译因为差异的存在让原作失去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翻译的差异性也会让原作的另外一些特征得到       

为什么翻译家的翻译过程会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十分相似?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文学的开放性,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        )。所以,好的译文应该和原作打成平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喋喋不休      见仁见智      完全一致       强化

B.夸夸其谈      见仁见智      大同小异       增加

C.夸夸其谈      众说纷纭      大同小异       强化

D.喋喋不休      众说纷纭      完全一致       增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是以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因而大谈文化差异如何难以跨越鸿沟。

B.先是以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继而大谈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鸿沟如何难以跨越。

C.先是对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继而大谈文化差异鸿沟的造成如何难以跨越。

D.先是对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因而大谈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鸿沟如何难以跨越。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输给原作,我最后要说的是,译文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赢了原作。

B.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赢了原作,我最后要说的是,译文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输给原作。

C.我最后要说的是,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输给原作,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赢了原作。

D.我最后要说的是,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赢了原作,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输给原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运用典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写角声、秋色、夜色,侧面烘托战争惊心动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残

陆 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①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本篇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②打围: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

B.颔联对仗工整。时空相应,“无功”“有梦”对举。

C.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

D.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菜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投,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急以并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感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霪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陈幼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B.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C.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D.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指用于指称官府往来文书以及各种证件,在文中指诉状。

B.“御史”,初为史官,自秦始兼掌监察,负责对官员考察、举劾。

C.“士族”,原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文中指地方上有势力的人。

D.“檄”,是古代官方用以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来声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幼学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在确山任职时,积极屯粮备荒,垦荒退地,不仅给百姓分田,发放牲畜、纺车,还为贫民建房居住。

B.陈幼学公正持平,执法严明。对违法者,不论远近亲疏、官位高低,一律秉公办理;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C.陈幼学精于治理,政绩斐然。在中牟带领百姓治理蝗灾,以工代赈修筑城墙,巧借民众开辟良田,又疏通水利,巩固了堤防。

D.陈幼学当机立断,顾虑周全。抢在巡抚要人之前杖杀施敏;处理杨升时先免其死罪,后考虑离任后杨升会再犯,又将其捕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