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眩晕(yūn) 谙(ān)熟...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yūn)    (ān)      (jū)     螳臂当车

B.(chèn)   (yǐn)     tiè  一绺头发

C.(hán)    (shàn)    jié   无稽之谈

D.(liú)    (kuài)     秸秆         lái)顾客

 

D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眩晕的“晕”应读yùn;逾矩的“矩”应读jǔ; B项,饮马的“饮”应读yìn; C项,颔联的“颔”应读hàn;狡黠的“黠”应读xiá; D项,正确。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想到孙权不禁感叹到;__________________

(2)云树绕堤沙 ,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802),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春天。

1.本首词中,能够表达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描写了哪两种情景?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词景、理、情交融,学习完之后,你从词中得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去(应荐)

B.帝引在帷幄            帷幄:指皇宫

C.下车                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D.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皇帝)宽恕

2.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一句中“奇”字的用法一致的是

A.空以身草野 B.见相如

C.且庸人尚 D.外连横而诸侯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时政事渐损,权移

B.诡对而出                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C.以讽谏                     衡上疏陈事

D.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尝一龙机地不觉动

4.将句子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疆:一枚金色的书签

肖复兴

①南疆是金色的。

②横亘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南疆,一望无垠,连接着天与地、神与人那遥远渺茫而神秘的界限,在西北格外高远的蓝天的映衬下,在紫外线格外强烈的阳光的照射下,沙漠浸透着无边无际的金色。那种纯正的金色,似乎从每一粒沙砾中都可以提取出金子来。

③这种金色,可以说是涂抹在整个南疆的底色,在中国,这是任何一地旅游中都无法看到的风光。在江南的春天,可以看到绿色的山水;在北国的冬天,可以看到银色的冰雪;在中原的秋天,可以看到火红的枫叶……但是,你要想看到这样壮丽恢弘的金色的沙漠,必要到南疆,舍此其谁,别无选择。

④不过,如果你以为南疆只是沙漠一片地表的荒凉、一种色彩的单调、一幅“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枯寂画面,那你就错了。南疆的魅力,在于这样壮阔的沙漠背景中所蕴藏着的庙宇、千佛洞和古城遗址。它们相得益彰,构成了南疆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奇迹。

⑤庙宇在各地都能够见到,但如果你不乘飞机而是坐汽车横穿塔克拉玛干之后来到喀什,见到那金碧辉煌的清真寺的时候,那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有了漫长旅途的期待,更因有和天一样宽广的沙漠的依托与对比,那彩色的清真寺才会在你的眼前立刻为之一亮,仿佛在茫茫的黑夜里看到了灿烂的星星,和在星星闪烁下出现的童话般的辉煌的宫殿一样。风景,如同戏剧中的人物出场一样,南疆独有的沙漠无疑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金色和彩色的色彩相比,才会显得如此炫目。这让我想起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见到的蓝色清真寺,在蔚蓝色的博斯特鲁斯海峡涌动的海水的映衬下,才显得那样的壮观。南疆的沙漠,与伊斯坦布尔的海水,作用是一样的,化学反应似的,衬托得清真寺那样的不同凡响,金色的沙漠和蔚蓝色的海水,是清真寺的背景,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背景,怎么可以迸射出它们如此的辉煌?

⑥千佛洞,无论是库车的克孜尔尕哈的千佛洞,还是新和的托呼拉克埃肯木千佛洞,本身无疑就因有佛光聚集而辉映着灿烂的金色。这种佛光与沙漠的金色相互辉映,彼此增添着金色的浓度和纯度,千佛洞,诞生在这样的沙漠之中,才显示着它的神秘与古老。沙漠的苍老和沧桑,如老人一样保护着它们,让它们在沙漠的腹地,在历史的深处,免受伤害而能够长久的保鲜存真。也让它们历史的厚重如树的年轮一样层层叠加那样的醒目,不用任何标签,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那是在真正岁月雕刻下的皱纹,而不是现代化妆术后的形象。同样,沙漠因有了这样的一座座千佛洞的存在而有佛光的普照,才让沙漠中的每一粒沙砾格外金光灿灿,让在自然中在俗世中的沙砾有神圣的光芒,让你膜拜,禁不住跪拜在沙漠之中,双手捧起沙砾,让沙砾从指缝间沙漏一般流溢而出,让你感到温度,感到力度,感到茫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自然与神的伟大。

⑦那些散落在南疆沙漠中的古城遗址,交河故城也好,唐兰遗址也罢,或是楼兰古城、苏巴什古城、乌什喀特古城、唐奥依古城、库尔勒古城……都是南疆的奇迹。它们是南疆闪烁在今天的眼睛,它们是活在历史中的灵魂。记得那一年,我去库车的苏巴什古城,是一个落日洒满天地之间的黄昏。山是金色的,沙漠是金色的,古城的断壁残垣也都是金色的。粗犷、空旷而荒凉的景色,天和地,风和日都加入了景色之中,成为了景色独一无二的元素,更容易让人荡涤心胸,感受到与大自然的相通,和历史的接近。那样的景色,是都市的人造景观无法相比的,是那种油饰一新的仿古景观更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景色中徜徉,古龟兹国的威风凛凛,出征西域的班超的金戈铁马,似乎都显得那样的近,仿佛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在那座古城堡的黄色山丘后面藏着,只要我们一声招呼,他们,还有那万千将士和战马都可能呼啸着奔涌而出。四围山色,一鞭残阳,万里戈壁,迎风怀想,那样的旅程,是和小桥流水,和桃红柳绿,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之上。

⑧南疆的魅力,还在于在这样壮丽的沙漠中所蕴藏有一条壮丽的河流——莽莽苍苍的塔里木河,和河两岸各自延伸40公里的莽莽苍苍的胡杨林。

⑨金色的南疆,如果说是一座用金子打造而成的宫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人文与自然风光的参与,才使得南疆这一份炫目的金色丰富起来。如果说庙宇、千佛洞、古城遗址,是南疆雄性的体现,那么,塔里木河和胡杨林则是它女性的象征。

⑩只要你一踏进南疆,你就被这样丰富多彩的金色所包围,所淹没,便把你自己也锻造成了一枚金色的书签,夹在你回忆的纪念册里了。

(选自《感悟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的感情融注在景物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南疆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文中说:“免受伤害而能够长久保鲜”,又说“而不是现代化妆术后的形象”,表明作者对于现代化对历史文化戕害的忧心忡忡。

C.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明快而深沉;在生动的叙写中历史人文呼之欲出,说理更透彻。

D.文章句式参差错落,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灵活运用;作者驰骋思维的空间很大,但形散而神不散。

2.结合全文,谈谈“南疆:一枚金色的书签”中“书签”的含义。

3.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张烁《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