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
谦让不可弃
面对激烈的招聘竞争,一位名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数次让座,不过就是这份谦让,却被认为不适合激烈的市场竞争。这让我深思。(简单摘引材料,语言简洁,抓住了关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流传千年,指导着千万代的炎黄子孙找到人生中的航标,成就大业。其中,谦让一词,占据的重量犹如泰山之重。谦让是一种美德,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所必备的。因此,无论何时,谦让不可弃。(提出观点,鲜明有力)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人格美。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小孩启蒙时期的必读名篇。孔融在吃梨子时,将大的好的让给兄长和父母,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孔融的谦让,也许有人认为他吃亏了,不过这只是人格低下的人才这么认为的。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孝道,尊敬之道,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美。(分论点1,谦让是人格美)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宽广和崇高。在中国古代的帝制中,世袭制之前禅让制。尧帝作为皇帝时,爱民如子,待民至亲至善,天下事如同自己的事,国家治理得一片祥平。但是岁月不饶人,人终会老去。尧帝也到了有心无力的时候,用有人要继承他的位置。有人认为尧的儿子可以担当,但尧地知道自己的儿子无能为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有才能的舜,于是把位置禅让给舜。舜也不负众望,用心之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尧帝是谦让的,他没有从家人的利益出发,让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人为念,让位于舜。尧帝的谦让,是一种宽广和崇高。(分论点2,谦让是宽广和崇高。)
谦让不可弃,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航标。刘备临终托孤,手握诸葛亮的手,希望诸葛亮能代替自己,征战天下,自立称王。的确,以诸葛亮的才能,帝位大可取而代之。也许是谦让,也许是自己心中的航标,他拒绝了,他要以臣子的力量终身为幼主效力,到了诸葛亮死的那一天,仍然为国家贡献着力量。(分论点3,谦让是人生的航标)
谦让不可弃,它是安定与和谐的统一。来到韩国的街头,车水马龙,却丝毫没有混乱。车见了人,车主会谦让,让人先走,车与车相见,也会互相谦让,秩序井然,韩国的交通为什么这么和谐与安定呢?答案就是谦让。(分论点4,谦让是安定与和谐的统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人认为一个人或是国家必须锐意进取,谦让已不合时宜,但我不以为然,谦让之所以能成为美好品德,当前营造和谐社会,谦让更有它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变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美德就是“美德”,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只会散发更新的魅力。(结论:因为谦让的特点作用,所以其在当代社会不会过时,论述有力,有针对性)
谦让与进取兼备
某公司因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过于谦让,尽管条件不错也不聘用她。公司认为作为销售部人员,更需要的是锐意进取,而不是谦让。而张缓缓则认为连谦让精神都没有,怎能做好工作。
看似双方观点都没错,只是过于片面.依我所见,谦让和进取兼备者,才有资格被聘用。(提出观点)
进取之心不可无,但过分的进取便是有勇无谋,弄巧成拙.我国现在发展势头之猛,全都是得益于前车之鉴——在我国建国初期,发展可谓步履艰辛,速度犹如龟爬行般的慢。可能是刚建国没有经验,为了加快发展,我们犯了“左倾”错误,实行“大跃进”计划。对国外毫不谦让,一定要超英赶美。这完全不符合国情的计划,又怎能推动发展?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这冒进的错误下,我国发展速度不但没有加快,还被拖了后腿.所以说啊,积极进取是好事,不懂谦让、过分进取却成了坏事。(进取需要谦让调剂)
谦让乃中华传统美德,身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但过分的发扬便是退让、软弱,就像一盏太亮的灯一样,会刺伤你的眼睛。还是拿历史来说道理吧——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是那么的令人期待,结果却又是那么的令人失望。这次共产党没有“左倾”了,但是“天平”还是不平衡,我们“右倾”了。就是因为我们的过分谦让,没有进一步掌握革命的重要领导地位,就是因为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宣告失败,新中国的诞生又退后了几年时间。中华人民又多受了几年苦.所以说啊,谦让是美德,过分谦让要不得。(谦让又需要进取提升)
受过这么多的苦难,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慢慢站起来了。身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青少年的学习重压可不小啊。要想在重压之下出成绩,我们就需要用谦让和进取来武装自己。谦让并不是退让,而是礼让:在公交车上看见需要帮助的人,请让坐;在拥挤的大街上遇到有急事的人,请让路。进取并不是冒进,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在应当谦让时适当谦让。在困难面前不要害怕,积极进取,你能跨越障碍;在胜利面前不要骄傲,积极进取,你能获得更多回报。
如果你是求职者,有了谦让和进取精神,再大规模的公司都会聘用你;如果你是学生,有了谦让和进取精神,哈佛剑桥不再是梦想;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升职,只要你有谦让与进取精神,你想当什么都可以!(以亲切的语气,号召读者,有感召力)
“让”出自我价值
月明星稀,是温柔的繁星把光辉谦让给那轮皎月,然而它们没有被遗忘,诗仙就渴望着“手可摘星辰”。
落红有情,是落红把生长的机会谦让给下一代,诗人读懂了它们的谦让,吟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佳句。
萋草幽幽,是片片芳草把色彩谦让给了鲜艳的花朵,它们甘作陪衬,然而它们的谦让却赢得了小草的赞歌。
腊月梅香,是冬梅把春光明媚谦让给了百花,自己独承寒冬,但没有它的谦让,怎会谱出一曲“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歌。(类比排比开头)
谦让,缔造了奉献的世界;谦让,谱出了生活的乐章;谦让,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谦让是一种美德,成全了别人,也带来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出观点)
张媛媛在面试时谦让,招聘单位以缺乏“锐意进取”为由,不予录用,实在是大错特错!张媛媛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一定会在她的岗位上实现她的人生价值——正如繁星、冬梅、芳草。她的人格魅力一定会赢得众多客户、赢得市场、赢得公司的繁荣昌盛,招聘单位真是有眼无珠,错失英才。(扣材料分析)
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有谦虚的美德。伟大的物理学家——力学奠基人牛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奇迹,却谦称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他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前人,他的谦让,谁又能说不是“锐意进取”呢?谦让,是一把柔情之剑,给人带来精神的提升与洗礼,亦可帮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联系到生活例证1,外国)
中国航天人杨利伟,经过艰辛的历练,终于登上了月球,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荣誉,他却始终把一切功劳让给了全国人民。他的谦让,更是体现了他对祖国高度的爱。谦让,是一只温暖的蜡烛,看似燃烧了自己,损耗了自己,但它更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联系到生活例证2,中国)
谦让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市场经济下,她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它成就了一个和谐快乐的世界。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让,是实力的体现,谦让是和谐社会成功人士的商标,
让我们都来保持这种美德吧!(简洁有力呼告结尾)
【解析】
试题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讲的是一个女大学生在应聘现场因谦让而失去职位的事,实质上讨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谦让这种美德还需不需要,是谦让重要还是进取重要的问题。材料并没有明确态度,考生在写作中可以从肯定谦让、否定谦让和辩证地看待谦让三个角度来立意。
立意角度参考:
1.市场经济下也需要谦让的美德。
2.谦让是传统美德,永远不会失去市场。
3.市场经济下不能一味谦让,更需要锐意进取。
4.辩证地看待谦让这一美德。
作文构思示例如下:
(1)肯定谦让:
市场经济下当然要进取,但仍然需要谦让这种美德。因为这种美德有其重要作用和意义。行文中可先阐述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就是谦让,相关论据如孔子(温良恭俭让)、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孔融(让梨)、蔺相如(对功业谦让)、尧舜(禅让)、霍去病(谦让,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钱钟书(对名利很谦让)等;然后分析在当今社会,谦让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如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场合如上车、就餐等谦让可以保持良好的秩序;在国际交往上,适度谦让可以减少他国的戒备心理,反而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发展关系等。
(2)否定谦让,肯定进取:
市场经济下重要的是锐意进取,谦让这种美德显得不合时宜。行文中可先阐述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要锐意进取,在市场经济下,过分谦让会让人感觉你没有水平,会丧失很多机会。然后举例分析,如中国许多大学生在外资企业面试时,往往显得很谦让,结果被弃而不用;古代和当前社会许多成功人士、企业和国家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个道理:不谦让,锐意进取才会成功,如孟子、刘翔、吴士宏、叶莺、姚明、张艺谋、联想集团、海尔集团、方正集团等。
(3)辩证地看待谦让:
市场经济下谦让和进取各有其价值,该谦让时要谦让,该进取时要进取,二者并不冲突。行文中可分析谦让和进取也没有什么冲突。一是适用的范围不同。谦让更多属于礼仪范畴,进取多属于工作范畴。材料中的张媛媛在礼节上谦让其实并不等于工作上也一定会谦让。二是一味进取反而会碰壁,适当谦让却可能是一种有意补充和调剂。如著名经济学家纳什关于经济的平衡论指出:在一个竞争群体中,所有竞争者只有为自己和共同竞争者谋求最好的利益结果时,那么竞争的结果才是最理想的。事实证明,要使自己受益也同时使他人受益,离不开谦让的美德,也只有懂得谦让艺术的人才能更好达到这种效果,一个只知道“进取”“为个人奋进”的人很难被一个群体所接纳。
作文素材:
1.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2.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孟德斯鸠
3.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高宗宪
4.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5.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