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市晚报“青年调查”栏目针对该市中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被问及“对未来的想法如何”时,27%的同学对未来的目标“很明确”,53%的同学比较模糊,还有20%的同学“十分迷茫”,大多数同学表示可能会把理想定位于未来的事业,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被问及“确立了理想后,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45%的同学选择“十分努力去实现”,41.4%的同学表示会“比较努力”,还有13.6%的同学说“无所谓,随他去吧”。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为题,给该栏目写一篇致中学生倡议书,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字。
从荷叶到壁虎的脚,自然界许多生物具有超疏水表面,可以在雨中“自我清洁”。 受此启发,人们开始研究超疏水建材,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鑫和陈初升教授在此领域进行合作研究。近期他们基于已有的研完成果,采取一系列创新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型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的气孔很小,因此虽重量轻,但抗压耐磨损。它不仅能排斥灰尘颗粒,还能排斥牛奶、啤酒、咖啡等有色液体。这项研究有望解决高层建筑需“人工吊绳”清洗墙面耗力费水且存在危险的问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先前研究显示,蓝光不仅有害视力,还影响人体褪黑激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智能手机厂商因此为手机设置“夜览”或“护眼”模式,_______。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蓝光对睡眠的干扰影响有限。相比于___,调低屏幕显示亮度更有助睡眠。研究人员表示,与白天日光相比,黄昏时光线昏暗、含蓝光较多,向身体释放出该睡觉的信息。手机“夜览”或“护眼”模式设置通常______,向使用者大脑发出“混淆的信息”,可能令手机使用者更难入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辉煌灿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音乐 。幸运的是, 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福建南音 至今。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例如,南音乐器的形制、构成及演奏方法与创作于五代南唐的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各项乐器惊人地一致。南音的主要乐器是琵琶、洞箫、拍板,而画中乐器也正以这三样居多;更为重要的是与当前通行的竖抱琵琶不同,( )。另外南音至今保留着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经典演唱形式,丝、竹演奏者互相应和,演唱者边唱边手执“节”以控制乐曲速度,营造出 的绝美意境。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 , 正赖于南音这样的“活化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湮没无闻 存活 古朴幽雅 风貌
B.湮没无闻 留存 古色古香 风采
C.销声匿迹 留存 古朴幽雅 风貌
D.销声匿迹 存活 古色古香 风采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B.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C.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音乐,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D.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南音琵琶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曲项
B.南音琵琶为横抱曲项,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
C.画中的琵琶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曲项
D.画中的琵琶为横抱曲项,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蚯蚓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是因为用心专一,“_______,________” 是因为用心浮躁。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梦回往昔、无限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欢鱼跃写出一片晴明之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生
欧阳修
一别相逢十七春,颓颜衰发互相询。
江湖我再为迁客,道路君犹困旅人。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山城寂寞难为礼,浊酒无辞举爵频。
注:①张生,名不详,为诗人天圣八年试进士时结交的文士。当年诗人考中,张生落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十七春”写分别之久,“颓颜衰发”尽显沧桑,饱含无限感慨。
B.请人两次被贬,谪居山城,张生仍功名未就,二人的命途皆坎坷不平。
C.颈联化用“老骥伏枥”的典故,又以“青松”作比,来表明人生态度。
D.诗人设酒与友人话别,追溯过往,畅想未来,诉说了彼此的远大抱负。
2.诗歌尾联中的“举爵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