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篇的两大基石,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分配的更优化,从而减轻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只不过,它们二者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有所不同。
从时间上看,脱贫攻坚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巩固前期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消弭贫困脆弱性;远期目标,2050年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消除贫困化之后促进贫困对象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期目标则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远期目标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由此可见,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精准脱贫要在2020年前完成,这是当前最大的历史使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和底线,是必须率先完成的任务。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效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性的影响。
从空间上看,精准脱贫主要聚焦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的区域则是覆盖整个农村区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脱贫长效机制能否完善、内生动力是否形成,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摘编自《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国际金融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摘编自《图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首次建立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新华社2018年9月29日)
材料三: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同样,乡村振兴也不仅仅是乡村的事,而是全体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乡村振兴也要鼓励社会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孕育着机会,为一些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想到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了大好的舞台。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乡村振兴阶段,乡村的发展也不能一直依靠国家政策倾斜、社会帮助等“外部输血”,而是应当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内部造血”。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提出“领导工作要实、任务责任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查验收要实”的“四实”要求。在乡村振兴上,应当继续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在领导工作方面,要将乡村振兴成效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地方领导的考核体系中,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工作成效。
(摘编自《“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相互促进》,搜狐网2019年4月18日)
1.下列关于“乡村振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党中央高度重视,是当前最大的历史使命。
B.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篇两大基石之一。
C.近期目标是基本形成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D.覆盖区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农村地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无论是从时间上来看还是从空间上来看,二者的立足点都有所不同。
B.《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编制、印发,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C.精准扶贫中,要改变一些群众的不好的观念、做法,乡村振兴阶段也应如此,要注重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D.乡村振兴战略为一些社会组织和想到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了机会,同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和不良影响。
3.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散见着许多关于艺术设计、工匠制作的经典语录,是探析当时工匠文化世界的重要视角。
器以载道——工匠文化之哲学。“器”是工匠改造自然之物呈现的物质形态,即工匠的设计创造,而“道”则是工匠在造物设计活动中遵循的自然准则和社会规范。《论语》一书多处论及“道”,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等,孔子更是将“道”视为人行为规范、价值理想的最高准则。器以载道,“道”与“器”两者相互依存,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内在本质内容,而“器”则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工匠将万物之“道”高度概括为具体的形象特征,制作器物以象征具体事物适宜的特定内涵,也就是“立象以尽意”。“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工匠推崇遵循“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方法理念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孔子同时也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既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一切工匠活动的根本准则。器物承载蕴含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巧夺天工的工匠活动涉及范围广,彰显“器以载道”的工匠文化哲学。
器以藏礼——工匠文化之文明。礼乐文化贯穿于《论语》并成为孔子的核心思想。西汉戴圣说:“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礼记·乐记》)工匠对礼器、服饰、青铜器、建筑、车辆等器物的制造具体体现了礼乐文化的各种仪式制度,其对工匠活动同时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工匠器物的制作必须以“礼”为准,器物的使用必须以“礼”为度。“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恒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周礼·考工记》),通过器物的使用强调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礼乐制度规定制器、用器的材质、装饰和纹样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使用者所用器物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工匠制作各式器物必须合乎礼仪规范,遵循礼制要求。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及的“礼”,实际源于古代的祭礼跪拜礼仪,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等,孔子提出“礼”的根本即是以祭祀礼拜时虔诚敬重的精神态度对待人事万物。
礼制文化催生官营制度,使工匠分工更专业化和精细化,形成早期的工匠管理体制——民间工匠和官营工匠。工匠亦俗称为“工”“百工”等,春秋战国,“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秦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大修土木工程,在军工、器具制造等方面制定严苛的制作标准,因此出现专业的工匠管理机构——将作少府。这是工匠活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标志。
礼乐文化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推动工匠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工匠的劳动受到特定时期某一理论思想的指导或影响和管理制度的制约或规范,这是工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器以藏礼”使得工匠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礼学文明崇高而神圣的独特精神意蕴。
(摘编自纪亚芸《<论语>视角下的工匠文化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对艺术设计、工匠制作有系统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探析工匠文化世界。
B.“道”是高度概括出来的具体的形象特征,“器”是具体事物适宜的特定内涵。
C.身份地位不同,使用者所用的器物,在材料、装饰、纹样、尺寸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D.工匠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促进礼制文化的形成,且使其不断成熟完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从工匠文化之哲学、工匠文化之文明两方面来论述“工匠文化世界”的。
B.文章重点论述了“器以藏礼”,指出礼制文化不断完善,推动了工匠文化的发展。
C.文章第三段引用了很多古代典籍的相关言论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据古论今,层层推进,证明了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是有历史渊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制器要遵循“道”,即自然准则和社会规范,工匠所制的“器”蕴含着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
B.古代的祭祀跪拜礼仪影响了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他认为“礼”的根本就是以祭拜时虔敬的精神态度对待人事万物。
C.秦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出现专业的工匠管理机构,使得工匠活动管理体制完善起来。
D.“器以载道”影响古代工匠“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理念,“器以藏礼”使得工匠文化彰显出中华礼学文明的独特意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奇迹,在那些年代,①________,还有我们伟大的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还有弗兰西斯.培根等哲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真理的先河,而培根“子”则是宣扬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人。②_______,因为它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一样,创立一派学说并广收信徒。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于是,为了③______,人们就不断用实验物理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 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 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 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武则天虽然身居内宫,却对扬州漕运案 ,命狄仁杰为钦差彻查案件背后隐藏的元凶主谋。
②诸葛亮经过缜密的思考,对赤壁之战的局势 ,认识到如果杀死曹操,则北方必然大乱,孙吴就会趁机得势。
③这个会场的指示图上,用三个国家的文字标明的路线十分清楚,让人 ,极大地方便了来参会的代表。
A.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一目了然
B.洞若观火 一目了然 了如指掌
C.了如指掌 一目了然 洞若观火
D.一目了然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