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房子有窗户,就...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房子有窗户,就像人有眼睛。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变化万千的风景。窗,是我们瞭望的视点;窗,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感悟也各有不同……

 

例文 窗  晚来无眠,仰首窗外,看夜色深沉,无明月无清风,唯有一扇通明的窗。望着这木讷无趣的玻璃窗,什么幽幽之情也淡了。  古诗词中,窗,也算的上一个重要的词语了。有名的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凄婉的如纳兰容若怀念亡妻的“谁怜西窗独自眠”,苏东坡的“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莫不是以窗为媒。想象中,古人的窗,应该是曲线玲珑的:古朴的木质边框,曲折的窗棂格子,再遮上晕黄的窗纸或是碧色的绢纱。推开来,应有一轮弯月斜挂树梢,满床银辉如水;关上了,点点跳跃的油灯下,玉人婀娜的身影印在窗上,似远还似近,叫人生出无限的遐想。   窗之于女子,尤为重要。旧式的女子,不得抛头露面,成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对于外界的感知,怕是多半源自这窗。窗如同她们的一双眼睛,推开窗,才可以稍微感受一下这外面的世界。多少妙龄的女子,在窗前绣花,窗前读书,看窗外的四季变换,赏春花夏荷秋实冬雪。更多的时候,托着香腮,想着心思,希望能走出去,也许有一段美丽的邂逅,也许有未知的传奇,这扇窗,承载了她们多少悠悠心思,“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回”,年复一年,过了豆蔻的年华,满怀憧憬嫁了出去,却发现,自己的人生不过是从一扇窗移到了另一扇窗罢了。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黛玉令紫鹃将鹦鹉架子拉了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构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阴阴翠润,几篁生凉,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平日所系诗词也教予他念”,想这黛玉是极为雅致的人,住的潇湘馆,临着月洞窗,才孕育了这满腹的才情,才写得出“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寒窗小院萧条,疏竹虚窗时淅沥”这样的佳句来吧。   而如今的窗,要么是冷冰冰的铝合金玻璃窗,贵气点的会来点浮雕式样的西洋窗,窗内窗外,一览无遗,没有了过去的那份婉约曲折,没有了那份曲径幽深,而我们,便永远的失去了那份优雅的情怀了。 【解析】 一、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话题作文,文体要求是记叙文。主要内容是“窗户就像人的眼睛,可以看风景”,窗是视点、通道,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由此要求写一篇“和窗有关的故事”“窗子引发的感悟”的文章。可见本次作文话题具体多种层次,可以从不同层面上展开构思。关于“窗”,理解上可以有以下层面: (一)房屋之窗。“窗”指房子的一部分,是连接房子与外面环境的建筑结构,这是实的窗。开窗、关窗,长久闭窗、久闭突启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最真实的感受。如可以讲一个高楼窗口对望的故事,可以叙一段乡村阁楼里孤独的望窗经历,可以写一段爱窗、美窗、住房选窗、争窗的故事,可以写一段窗口边难忘的谈话,等等。 (二)社会之窗。窗更能指社会、时代之窗。那么这时窗口代表的是社会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如深圳特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一个家庭的变化,就是一个从贫困到富裕的变化的窗口,网络时代,是社会发展中打开的一扇最大的信息窗口,正是这个窗口,每时每刻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了,让人们能万里之迢互相对话和交流情感,让人们不费力就能从窗口得到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等等。 (三)心灵之窗。这是更富深意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交流多了,可是从更复杂的层面上看,人们倾心交流的内容少了,好多人善于、有意把自己的心灵闭起来。孤独症正在蔓延。借“窗口”写心灵,可能最易着笔,而且角度、素材更多。 题材上,对本题而言,窗是一个特别的对象。一方面,从本身而言,它可以是有形的窗,也可以是无形的窗;另一方面,从包容性而言,它可以装纳广泛的内容,窗外窗内窗自身,发生过多少故事,出现过多少景色,这些,生活在窗下的人,都会有宽裕的选择。这个话题重在内容的真实、语言上的真情实感,要防止写大写空。体裁选取上,以叙事、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较佳。 二、参考立意: 1、从窗口看世界; 2、窗外的风光; 3、“窗”的启示; 4、打开心灵之窗; 5、“窗”的功能; 6、时代之窗等等。 三、主要素材 1、关于窗子的古代诗词。 (1)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2)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此时深闺妇,日照纱窗里。 (5)高窗瞰远郊,暮色起秋山。 (6)况乃秋日光,玲珑晓窗里。 (7)蚊声霭窗户,萤火绕屋梁。 (7)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8)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9)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10)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 (11)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2、关于窗子的比喻 (1)打开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扇窗户。 (2)窗外浓厚的夜色被寂静衬托得格外沉重,像是一池无风天里的湖水。黄色的路灯下,偶尔会走过一对相互依偎的约会男女。他们的影子被拉的很长很长,像是大写的“幸福”二字。——郭敬明 (3)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似的窗里闯出来,驶放宝蓝的穹窿里去了。——闻一多 3、名段 枕霞旧友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曹雪芹 四、结构 本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结构上以记叙文的常见叙述方法为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都可以。注意记叙文的文体特点,以记叙、描写、抒情见长,兼有抒情议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片段,其中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参加校庆并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著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查看答案

下列括号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这两句都是互文。)

B.举匏尊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的“尊”都同“樽”。)

C.哀吾生之须臾/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________。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________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________。《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________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B.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C.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D.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凉。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等生活作对比,其中写所奏之乐与人们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本想能够“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已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好彼此衬映。

B.次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紧扣上句。“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吻合。

C.第三句明写景,暗写人。松子落曜山幽,唯有未眠人能感知。写景一衬,末句便有了情味。

D.整首诗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淡淡着墨,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

2.虚实结合是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请结合整首诗对这一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