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房子有窗户,就像人有眼睛。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变化万千的风景。窗,是我们瞭望的视点;窗,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感悟也各有不同……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片段,其中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参加校庆并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著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下列括号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这两句都是互文。)
B.举匏尊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的“尊”都同“樽”。)
C.哀吾生之须臾/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________。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________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________。《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________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B.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C.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D.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凉。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等生活作对比,其中写所奏之乐与人们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本想能够“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已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好彼此衬映。
B.次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紧扣上句。“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吻合。
C.第三句明写景,暗写人。松子落曜山幽,唯有未眠人能感知。写景一衬,末句便有了情味。
D.整首诗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淡淡着墨,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
2.虚实结合是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请结合整首诗对这一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