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1.B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可见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D项,“故”字强加因果,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常用论证方法有: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结合“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分析,文章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可见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史官将宋徽宗列入负面教材,认为他应该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负最大的责任。《宋史·徽宗本纪》的记戴就是对宋徽宗的___________________:“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今日主流的历史研究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对宋徽宗的治国理政很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与成就。在当时,金国的皇帝章宗就是宋徽宗的粉丝,他的书法“悉效宣和字(瘦金体)”,他还刻意模仿徽宗的绘画偏好。而在今天,(                         )。

传统史官乘承经史观念,强调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因此容易出现裁剪历史、以是非遮蔽史实、忽视历史丰富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徽宗本人就是这种史笔的“牺牲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微宗》一书却________,立足于史料,呈现了一个立体化而非脸谱化的宋徽宗形象,展现了一名“艺术家皇帝”的个人魅力,读来令人_____________。伊沛霞女士凭借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这种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来看待这位个性鲜明的北宋君主虽然伊沛霞对宋徽宗的某些辩解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她对宋徽宗的整体还原还是成功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刊之论不以为意不落窠臼拍案叫绝

B.盖棺论定不以为然不落窠臼耳目一新

C.不刊之论不以为然别出心裁拍案叫绝

D.盖棺论定不以为意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他被亲切地称为“胖佶”

B.徽宗被亲切地称为“胖估”,他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

C.很多文艺青年也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亲切地称他为“胖佶”。

D.很多文艺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胖估”,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

3.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西方学术是她解读人物的背景,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B.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突破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C.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

D.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我们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我们能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B.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C.剑潭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D.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投资失败大家很气愤,纷纷指责田先生不负责任导致了严重后果,他面红耳赤地争辩道: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B.她带着老人给的明信片按图索骥,为每一家书店拍照、写见闻、写评论、在微博开设“100个独立书店走访计划”话题。终于有了今天的收获。

C.经过90分钟苦战,中国男足在主场1:0兵不血刃地战胜韩国队,奇迹般地取得了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首场胜利。

D.2019年女排世界杯迎来收官战,中国女排与阿根廷进行直接对话。最终中国姑娘不孚众望,再度以3-0轻取,用11连胜献礼国庆70周年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又称《左氏春秋》。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曹刿论战》《荆轲刺秦王》都选自《左传》。

B.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 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C.《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相传是西汉的刘向编著的。这部书记事写人生动形象,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D.《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历史著作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开创了我国古代历史纪传体的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鲁迅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共其乏困 B.令大行不顾细谨

C.将军与臣有郤 D.卒起不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