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来源于饮食味觉的“味”,①____。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趣味”“风味”“韵味”“清味”“雅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②____,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③____,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褀、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
下面是一则通话记录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李某:大作是学界的扛鼎之作,足下拜读之后,真是获益匪浅啊!
王某:您谬赞了,鸿文不值一提。
李某:对文中尚有一二处不解,改日必莅临潭府请教,望您不吝就教。
王某:您客气,我定于府上恭候大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有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情意缱绻。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 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 ,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写得那样美。
我的家乡有一条澄澈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透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畔的垂柳,把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新娘的盛装
B.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C.河畔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垂柳
D.河畔的新娘,把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垂柳的盛装
3.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若隐若现 秀美飘逸 风姿绰约 美言不文
B.若隐若现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言不文
C.葱郁浓密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D.葱郁浓密 秀美飘逸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对人生短暂和渺小的哀叹。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比喻表达了自己脱离官场庆幸与愉悦。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①,巴人讼芋田。
文翁①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 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C. 颌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 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檀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