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8年2月,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8年2月,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的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经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后,引发网友广泛關注。

材料二:2018年12月,在福州一辆公交上,一位老人因身边的女生没给自己让座,对女生破口大骂,“缺德、畜生不如”,态度恶劣。

材料三:2019年7月,大连76岁老人刘增盛别着一块“勿需让座”的LED胸牌乘坐公交车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被网友称赞为“硬核大爷”,被问及挂胸牌的用意,老人的解释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不易,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网友纷纷留言“我愿意为这样的老人让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取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让座——义务还是美德 小学生4次让座成网红,被网友点赞;女生没有给老人,却遭老人恶骂;76岁老人自挂胸牌“勿需让座”,被称赞为“硬核大爷”。让座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让还是不让?是义务还是美德?我认为,让座是美德,但不是义务,更不能成为枷锁。 骂女生不让座的老人,他认为让座是年轻人的义务,他认为坐在写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座位上是他的权力;而那位女生或许没有意识到那个老人的“特殊性”和“权力”。当两者相遇矛盾激发。 让座不是一项义务,只能算是美德。从来都没有国家把让座归纳入法律的范畴,那为什么这么多老弱病残在享用别人给予的“特权”的同时却在滥用这项“权力”?我们的社会要求我们给老人让座是因为老人的“弱”,我们尊敬我们的父辈,我们也希望别人尊敬我们的父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我们看到别人的父辈的时候,我们要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对待我们身边的老人。但是,我想老人们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所具有的优势来自何处?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劳而获的,不能因为老就具有优势就具有特权。他们的特权来自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对老者的尊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还要爱“幼”,这个社会才能更和谐。万事都是平等的,人们的美德不是需要回报的,但是如果用一种蛮横的态度来对待人们的善意,把人们的善意作为别人的义务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有护士看到“医托”骗人,上前扭住不放;在小区,有快递小哥看见老人连续收到保健品,怕他受骗,就托邻居转告老人子女加以提醒。类似“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40分钟”“司机在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等暖心的新闻,也时常在社交媒体刷屏。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处处透出善意和温暖,而陌生人之间的牵挂与守护,恰恰是社会道德水位提升的标志。 换一个视角看,孩子12分钟4次让座受到如此大范围的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崇德向善的期待与追求。我们对文明行为及时鼓励和表扬,会滋养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倾向,材料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首先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没给自己让座,破口大骂,76岁,“勿需让座”,称赞。再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这三则材料都是与让座相关,让座受到称赞,不让座被骂,老人主动要求不让座被赞,人们对此类现象和事件的行为的反应和态度是立意的出发点。 【立意】 1.从小学生角度 ①让座是一种社会美德 ②培养美德从娃娃抓起 2、从骂人老人角度 ①别让让座成为枷锁 ②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③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④权利伸张别忘“公共意识” 3、从刘增盛角度 ①体谅他人是一种美德 ②尊老亦爱幼,构建社会和谐 【素材】 1、2018年8月21日上午,在从济南站开往北京南站的G334次列车上,一名男乘客霸占了别人的靠窗座位,不愿坐回自己的座位。当事女乘客叫来列车长后,该男乘客自称“站不起来”。列车长问其是否身体不舒服或者喝了酒,对方回答:“没喝酒。”列车长问:“没喝酒为什么站不起来?”对方称:“不知道。”并表示到站下车也站不起来,需要乘务员帮助找轮椅。他拒绝坐回自己的座位,并称让女乘客要么站着,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去餐车。 2、鲁迅的那篇《药》,文中的百姓麻木的只知道用先烈的血去沾了馒头当药治病,却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了,当今的国人在对待不良风气时的这种麻木态度,又何尝不像《药》中的百姓呢?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治愈了麻木的国民,然而用什么来解救今朝国人麻木的道德观呢? 3、2018年3月22日下午四点,在济南K19路公交车上,有一老太强行要求小学生让座,扔掉小学生的书包,甚至还打骂小学生,引起公愤。2018年7月12日,四川成都一段“老人公交上要求小男孩让座”的视频热传。目击者告诉记者,期间老人多次坐在小男孩腿上,并骂男孩“没父母”。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论述的不同角度,如此题可围绕“让座是美德,但不是义务,更不是枷锁”这一中心论点从列举现象、挖掘根源、阐述影响、提出号召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叹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 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

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谨代表全体兄弟姐妹,祝贺尊敬的学长们圆满完成高中学业!三年来,你们发愤图强,励精图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搜寻着智慧的光芒,殷切期望你们不负母校厚望,创造更多的辉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     ,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亡;“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     ,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  以古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

B.震耳欲聋  以古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

C.振聋发聩  以人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

D.震耳欲聋  以人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兴亡”兼涉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B.“兴亡”兼涉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到个体道德修养诸方面的兴衰

C.“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D.“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衰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

B.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C.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D.孟子所说的人近于“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________________” 来形容。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实指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