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A 2.C 3.B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结合“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分析,选用“千方百计”。“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结合“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分析,选用“潜移默化”。“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某人或某事物,像迷信的人敬奉神灵一样。结合“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分析,选用“顶礼膜拜”。“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说话。“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结合“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分析,选用“窃窃私语”。故选A。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你如果不听”语序不当,“如果”应置于主语“你”之前,排除B项、D项;第二处是“渗出叹息的悲悯”搭配不当,应是“渗出悲悯的叹息”,排除A项。故选C项。 3.试题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处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关联词的使用情况来看,C、D项,关联词语“虽然”位置不当,因为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 “虽然”“但”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他们”要放到“虽然”前面。另外,根据语境“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此处语意重心是在肯定后人的价值,强调后人从阅读中受益。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形影相吊。

(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乞食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到陶渊明力耕自食的田园生活,不仅有怡然自适的美好,也有断炊乞粮的辛酸。

B.“驱”字写饥饿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写诗人茫然求食。平实的字眼非常有表现力,将诗人乞食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C.善解人意的主人不必诗人多言,即慷慨赠粮,还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畅饮,一直到日暮时分。

D.诗歌最后引用典故,诗人表明自己将来如有机会,一定会像韩信回报漂母那样,回报主人的赐饭之恩。

2.结合诗歌,分析其中所表现的诗人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B.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C.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D.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明初有战事时派中枢部院总督军务,事毕即罢。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数省。总督综理军民要政。

B.知州:官名,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中枢官带“权知军州事”衔,兼掌军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

C.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跟其他词语结合使用时,转迁、迁官、迁调指官位提升;左除、左降、左迁、左转指降职。

D.署:代理、暂任,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同类的词语还有假、守、权、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爱民如子。下车伊始即安抚百姓,有盗即时抓捕,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使百姓安居乐业。

B.于成龙自奉俭约。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遗物只有一身丝绸棉袍,床头盐制豆豉和一些日常用具。

C.于成龙才能卓异,屡受嘉奖。所到之处革宿弊,周访闾里,为民请命,赈济灾民,政化大行。

D.于成龙秉性梗直,屡遭陷害。他奉命督造浮桥时,桥成后反被免职。锡住说他轻信别人,有时候被下属欺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2)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家长QQ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方式。从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再到家长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家长群”里来完成,随时随地,省时省力。这种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全新的交流和沟通平台的出现,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

(摘编自苑广阔《别让家长群成为家长的负担》)

材料二:

提心吊胆地每日看群,导致身心疲惫,这样的家长群“病”了。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微信群的存在本身并没错,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是家校关系异化的一个缩影,而其背后则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

指望家长们在群里坦然相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无论是升学挑战带来的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的课外培训热,抑或充满着“名利秀”“关系秀”的家委会竞选,无一不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

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老师把家长当成了“编外老师”,将本属于校方的责任转嫁给家长,而疲于应付的家长却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家校双方责任错位、角色迷失,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正常的家校关系被异化了。在某些学校,除了检查作业外,班级大小事务都有家长的身影,甚至家长会替老师监考、值班等。若有家长提意见,动辄会被扣上“不配合老师”,甚至“不配当爸妈”的帽子。若再有“戏精家长”故意搅事,问题就会变得更严重。

(摘编自陈广江《家长群变“马屁群”,教育焦虑何以化解》)

材料三:

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家长群基本都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但作为群主,老师往往并没有和家长事先约定家长群的规则。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在家长群里什么该发,什么不能发。忙着在群里秒赞老师等各种以期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关注的举动,无形之中都在增加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而且容易“传染”。就像赛跑一样,一旦有人抢跑,其他家长愿意不愿意都得跟着,而且愈演愈烈,家长群异化是迟早的事情。

(摘编自宋广玉《给“家长群”立规矩才能防异化》)

材料四:

家长群异化有多种成因。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不少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既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又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都能换来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功利心严重,浮夸成风,群也就逐渐异化。

家长群成“负担群”,将正常的教学关系蜕化成利益交换关系,扭曲了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典型折射。对于老师、学生、家庭及社会,都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污染,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就是为了防止异化成各种夸张表演的“戏台”。这是驱邪扶正之举,也是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回归学校教育本位的表现。

(摘编自王丽笑《家长群变“负担群”扭曲家校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QQ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为家校之进间行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方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B.家长群有着很多功能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C.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理性互动,家长群也就不会异化。

D.部分学校明确提出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目的就是防止家长群的异化,影响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平台的微信群异化为“助教群”“攀比群”等,是因力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B.当有家长在家长中炫耀孩子的成绩时,容易引发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这说明了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C.家长群异化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学校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

D.家长群成“负担群”,既给老师、家长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又扭曲了正常的教学关系,也会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

3.综合本文,简要概括怎样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群发挥应有的功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耧车

李锐

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

下了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叫声远远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楼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楼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

牛牛说:“爷,好听。”

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ロ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

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楼啊?”

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楼是你做的吗?”

“不是。”

“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楼车到底咋来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楼车,一架楼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楼,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

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楼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爷,你说的是啥呀爷?”

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

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 “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

D. 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 耧车”制作者的对话,除表现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外,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

2.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这句话,既是理解老福田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