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的要求作文。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思...

根据下面的要求作文。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思是说,知音难遇,既然遇到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请以“知音难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例文】 知音难逢 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一个出入山野的樵夫,在那高山下,流水旁,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有幸,遇上了钟子期这个知音。钟子期驾鹤西去之后,俞伯牙的琴声再也没有响过——知音难逢。 几千年来,这知音似乎越来越难遇——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甚至有人扬言:如果能够给我一个知音,我愿意分给他一半的家产。 细细分析一下,知音难逢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人缺少了遇到知音的环境。俞伯牙和钟子期在哪儿相遇的?高山下流水旁。现代人呢?抬头向窗外看去,到处都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难得有个周末,兴冲冲地爬到梧桐山顶一看,全是黑压压的人头,耳边充斥着的全是喧嚣的人声。间或有那么一个悠扬的乐曲声夹杂在里头,仔细一听——手机铃声! 其次,现代人的等级观念切断了遇到知音的道路。试想,俞伯牙如果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他就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家了。别说一个砍柴的樵夫不能碰见他,就是一般的政府官员也难遇见他啊!要聆听他的琴声?排队买票吧!而且价格不菲,动辄几百上千的。一个小老百姓,哪有那么多的闲钱?而那些前去聆听琴声的富豪当中,即使有能听懂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之音的,但是他又愿意委屈自己去和一个“弹琴的”相交往么?所以,俞伯牙是遇不着他的知音了! 再次,现代人的价值观阻碍了知音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人很忙,忙着赚钱,赚了钱忙着买房买车,炒房炒股炒基金。他们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聆听一曲《高山流水》?如果钟子期到了现代社会,他就是一个私营企业的小老板——高山砍柴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若是在砍柴的过程中听到了俞伯牙的琴声也不会愿意停下他的斧头的。那么,这千古的佳话就要被改写了。如今的钟子期们哪里会有闲情逸致去对俞伯牙的琴声发出“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的感叹?俞伯牙就是把琴弦弹断,把手指勒出鲜血来也未必能碰着知音啊! 最后,现代人篡改知音的定义防止了知音的出现。现代人早已没有了那种纯粹的朋友关系,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现代人都很精明,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才是朋友,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与之交往;相反,即使是才高八斗、艺高十丈的绝世高手,他也不会用正眼瞧你一下的,何况是区区一个路人?你那琴声即使响遏行云,也很难打动一个眼里耳里只有利益的现代人的铁石心肠。没有了打动,这知音又从何而来? 当高楼越建越高,当防盗门越装越厚,知音就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现代人的悲哀。如果可以,我愿意回到古代,带上我的镰刀斧头,走进山林,去做一个简单而快乐的砍柴人,当俞伯牙的琴声悠然响起的时候,我会停下略为匆忙的脚步,擦擦额头的汗珠,仔细聆听那沉稳如山,清澈若水的琴音……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本题材料的重点在“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音难逢,既然已经遇到知音,那么就可以畅所欲言。“知音难逢”这种感叹屡见不鲜,也许连你也偶尔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所以“高山流水”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古,成为美谈。关于这个话题,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文体,给要说的话确定一个主题,否则行文就容易天马行空,甚至流于空泛。当然,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知音难逢”是因为人们被太多的俗念、杂念所扰,有时只要我们敞开心扉,也会发现“知音”并不难逢。 参考立意: 1、敞开心扉,知音自来; 2、学会倾听。 参考素材: 例文2: 知音难逢 夜冰凉,沉默似乎埋骨他乡。寂寞与空虚排了一行,等待花谢花开,敝青花芬芳。风太荒唐,号召不再得到回响。颓废伴惘然。却更是猖狂,别离秋风落夜那道路苍茫。我的知音在哪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已。翻开历史的画卷,苏轼在为一个知心朋友朝云的逝去而痛哭,杜甫在为一个生平惟一的契友惠子的离去而送葬。他们都是幸运的而又可悲的。然而这样的知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易寻吗? 星朗朗,意绵绵。苍茫天地间。知我者其谁?毛泽东曾说“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古有势利交怀势力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摔破瑶琴风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佳明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这不就是良琴易得,知音难逢吗?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从古有高山流水觅知音,又有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然而万两黄金的易得也难求知音。这不禁让我大脑浮现出“人间易得鸳鸯谱,世上难逢并蒂莲”的千古名句。 在社会中有些人相识满天下,却知音有几人,那些知我若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又不禁让我感到孤独而又绝望,无奈。唉!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虽然在我的生活中有来来往往的曾经相识的许多人,但却感纵使相识遍天下,满心惆怅与谁谈。我可不像韩愈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的呐喊。像孔斐有擦干了心中的泪,埋下了知音的胚的深情。我只有独自感惜四时皆为觅音时,为何知音却来迟! 我的知音在哪里?寻觅一番后,才真正地悟到知音难逢便是一个从古到今的事实,唐代诗人崔珏有写到“七条弦上玉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也就是因此,曹操、子期、荆轲,他们才如此在乎知音。 虽说知音难逢,但是往往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是没可能逢到知音。古有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只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求知音,不要遇到了却被你冷落地错过了,忽略了。如果这样又何谈知音难逢?知音虽是难逢,但不要忘记了珍惜身边拥有的知己。 行文结构: “高山流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而本文对该故事的运用却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上就能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多么清晰。对社会生活有着很强的洞察力的作者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枝不蔓,一气呵成。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也许真的能明白为何“知音难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

B.则为之舟 芥:小草

C榆枋而止 抢:触、碰

D.而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去以六月息者也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查看答案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查看答案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眄庭柯以颜        怡:使……愉快。

B. 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C. 衡宇            瞻:看见。

D. 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