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权 孙春平 吴老太到三亚有好几年了。每年11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权

孙春平

吴老太到三亚有好几年了。每年11月初南下,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回东北去,被人称作候鸟一族。吴老太患有肺气肿,以前每到冬天,就觉得气短,听人说海南冬天暖和,还没有雾霾,便坐火车跑来一试。这一试就上瘾了,那口气一下就吸到了肺窝最深处,甜甜的、润润的,连吐出去都觉不舍。

当然,当候鸟也需有本钱。要住房,还要坐飞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人家腰包厚实的,在海南买了房,飞到落脚处便有了巢,好比去年来过的老燕子。可吴老太没这种方便,穷候鸟必须精打细算。吴老太退休前在一个国营煤矿管矿灯管三十多年,后来据说是资源危困,退休金两千元不到。老伴过世得早,活着时是矿工,矿难后只见了骨灰盒,还有一笔抚恤金。那笔钱后来给儿子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不然,只怕儿子连媳妇都娶不上。

穷有穷的活法。吴老太买不起房,那就租,租也不敢去正规小区,太贵。她是去城中村。当地村民等着拆迁,早把房子盖得密密匝匝。但便宜啊,一月几百元钱就说下来了。飞机票贵,咱坐火车,睡不起卧铺咱坐硬座行不?刚来三亚时,吴老太还曾去住宅小区翻过垃圾箱,她想把租房的钱翻出来。但那活计只干了三天,房东不干了,说院子本来就小,不可再堆放纸壳易拉罐。吴老太想想也是,歇了手。

但处处节俭的吴老太对生活也不是完全不挑剔。比如谈租金时,她对房东说,这个屋能挡风遮雨就行,空调冰箱啥的我也不要,但没电视却万万不可。我岁数大了,觉轻,夜里睡不着就得看看电视。这一点你要是办不到,那就再少要点租金,我自己想办法。房东在地心转了两圈,总算点了头。

但是,新年后一天夜里,吴老太正在看韩剧,突然电视机啪的一声,黑了屏幕,她起身摸电视上的键子,挨个按,又按遥控器,都毫无反应,便确信电视机坏了,第二天一早,吴老太对驾电动三轮车要去码头上倒卖海鲜的房东说:“我屋里的电视坏了,你给看看吧。”房东指指已见白的天空说:“我去晚了就什么货也抓不到手了。晚上再说,行吧?”

入夜时分,房东回来了,手掐遥控器摆弄一阵,又打电话找来了电视修理师傅,师傅把电视卸下来,开腔破肚,说什么配件坏了换零件不比换电视省多少钱。房东说:“大姨看到了吧,我可不是不给你修。”吴老太气哼哼地反驳道:“电视是你家的,怎么是给我修?我只要求你放在我家的电视能有影有声。”

房东没敢再说什么,却也再没给吴老太什么承诺。

那一夜,吴老太越发无眠,在床上烙了半夜饼。听隔壁的动静,极安静,前几天女主人带孩子去了乐东县乡下,老妈病了,去侍候,只留了男主人一人在家。男人兴许真是忙乏了,回家后便睡。天快亮时,听房门响,估计房东又要出发了,便急着跟出去,说我不管你今天忙什么,晚饭前必须给我弄回一台电视来。房东赔笑说:“大姨饶了我好不好,一家人还等我挣俩钱过日子呢。”吴老太还想说什么,房东已驾起三轮车,风一般远去了。

那天,吴老太在街区上遛弯儿,捡回一根粗铁丝,又用石块在两头砸出两个圈。吴老太的打算是,今夜房东要是再耍赖,夜里就用这铁丝和房门锁头将他的三轮车扣在小院里的芭蕉树上,明早我看你再怎么跑。没想,当夜,房东似乎未卜先知,人回来了,小院里却根本没见三轮车的影子。吴老太好不容易又熬到黎明,隐约听到房东蹑手蹑脚,急忙起身。房东见状,撒丫子便跑,气得吴老太喊:“你是兔子呀?站住!”

房东还是跑,穿过幽暗的胡同,到了车水马龙的迎宾路上。回头看,吴老太竟远远追上来。房东怕吴老太使出人盯人的战术,哪还顾得看路灯,横穿街道直奔隐在对面树丛中的三轮车。没承想一辆红色摩托闪电一般冲过来,房东躲闪不及,扑通一声摔倒在路心。

那天,真是幸亏吴老太紧跟在身后。吴老太眼见房东遭了车祸,急冲到路上,站在路心对着来往的车辆拼了命地摇动双臂,拦住了疾驰的过往车辆,又呼停了一辆出租车。

房东醒来时已在医院病床上。正等在床前准备核实情况的交警对他说:“听医生说,你身体的问题不大,皮肉伤,只是头部着地,受了脑震荡,休养几天也就恢复过来了。我们已追查到企图逃逸者。要说责任,我看主要还是你,你怎么能横穿街道呢?今儿多亏了这位大姨,不然,你要是遭遇到二次伤害,那可就惨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那是极有可能的,我想想都替你后怕。”

房东忙对仍守在床前的吴老太说:“大姨,从今往后,只要你来三亚,都住我家,连吃带住,我分文不收。你是我的亲姨呀!”吴老太嘴一撇,回道:“少扯用不着的,住房交租,天经地义。我只盼你养好伤,回家后快点让我看上电视就行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插叙笔法简洁地交代了吴老太作为“穷候鸟”的家庭背景,这为下文写吴老太在三亚租房、翻垃圾箱等情节做了必要的伏笔。

B.吴老太要求换电视,房东百般推脱,就是不给更换,可见房东的吝啬、耍滑头、不厚道,作者刻画这一市侩形象,意在批判城市文明的痼疾。

C.小说通过交警之口交代了房东遭遇车祸的结局,突出吴老太对于房东的救助之恩,这为之后房东对吴老太态度的转变起到铺垫作用。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吴老太客居三亚时的维权故事,客观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状貌诸如“雾霾、城中村、拆迁”等。

2.请以吴老太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结尾能否删掉?为什么?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1.B 2.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急冲”“拼了命地摇动双臂”“拦住”“呼停”等动作细节,表明她是个有爱心、真诚厚道、乐于助人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过她向房东要求换电视的“维权”对话,可见吴老太是个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的人。③用典型化场景表现人物状态,如通过吴老太追赶房东的场景,表明她是一个是非分明、敢于维权的人。 3.示例:不能刪。①从情节结构看,结尾写房东对吴老太态度的转变,使小说情节发展有波澜;若删去,情节结构不完整。②从形象塑造看,小说以房东与守在床前的吴老太的对话收束,以房东对吴老太的感激,衬托吴老太的善良、真诚、本分;删去后,房东的形象显得单薄,吴老太的形象也不够丰满。③从主题意蕴看,小说以房东被吴老太的善举感化而回心转意为结尾,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须以诚相待,为人处世要真诚、本分这一主旨;删去后,主题思想揭示不够明晰。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意在批判城市文明的痼疾”这一分析属于过度解读,与小说文本整体的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等脱节。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以吴老太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刻画吴老太的形象:一是从细节的角度刻画人物的性格,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神态等细微而又具体的描绘,体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情思;二是用个性化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比旁白描写更加符合此人物的身份,对话描写能迅速地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三是用典型化场景烘托人物状态,自然场景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它可以烘托出人物的气质、精神。结合“吴老太眼见房东遭了车祸,急冲到路上,站在路心对着来往的车辆拼了命地摇动双臂,拦住了疾驰的过往车辆,又呼停了一辆出租车”分析,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结合“吴老太气哼哼地反驳道:‘电视是你家的,怎么是给我修?我只要求你放在我家的电视能有影有声。’”“我不管你今天忙什么,晚饭前必须给我弄回一台电视来。”“少扯用不着的,住房交租,天经地义。我只盼你养好伤,回家后快点让我看上电视就行啦!”等分析,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合“吴老太好不容易又熬到黎明,隐约听到房东蹑手蹑脚,急忙起身。房东见状,撒丫子便跑,气得吴老太喊:‘你是兔子呀?站住!’房东还是跑,穿过幽暗的胡同,到了车水马龙的迎宾路上。回头看,吴老太竟远远追上来”分析,用典型化场景表现人物状态。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小说的思想内涵、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结尾一段是小说创作者的精心构思,在小说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答题时从结构、形象、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房东忙对仍守在床前的吴老太说:‘大姨,从今往后,只要你来三亚,都住我家,连吃带住,我分文不收。你是我的亲姨呀!’”“房东说:‘大姨看到了吧,我可不是不给你修。’”“‘大姨饶了我好不好,一家人还等我挣俩钱过日子呢。’吴老太还想说什么,房东已驾起三轮车,风一般远去了”等分析,结尾写房东对吴老太态度的转变,使小说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合“今儿多亏了这位大姨,不然,你要是遭遇到二次伤害,那可就惨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那是极有可能的,我想想都替你后怕”分析,房东被吴老太的善举感化,回心转意为结尾,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须以诚相待,为人处世要真诚、本分这一主旨。结合结尾内容分析,主要写房东对吴老太的感激及吴老太的坚持原则等,衬托吴老太的善良、真诚、本分,丰富人物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瞻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恶,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者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全、李翱、李贺等人。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调张籍诗》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作雕饰。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如《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上。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学杜得来。韩愈给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柳宗元诗既不像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像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之与《水经注》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摘编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C.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D.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论证唐代有些文人所持的李杜优劣论错误。

B.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韩愈的言论,同时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C.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对比,论述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D.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杜甫;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李白。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他不刻意经营,却合于李杜。

B.张籍擅长写作乐府诗,多用古乐府为题。他的诗辞意通显,不做雕饰,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这种末流。

C.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所以受《文选》影响很深,他的古文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含有很多骈句。

D.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的写景文章相比,各自有优点,但是后面的模仿者都不如他们两个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的底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文明和解。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传统文化一度断裂,但当这种转变完成,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代的教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也正在慢慢和解。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11月26日6时05分,川航首架全货机3U8225运载着46吨贸易货物从成都飞往比利时布鲁塞尔。下月,第二架全货机也将从成都出发飞往印度金奈。由此,成都定期直飞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线将新增2条,达到8条。新增2条货运航线均由川航物流开行,该公司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唯一一家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川航物流董事长陈焱介绍,公司已有3架A330-200F全货机,目前确定了2条定期航班路线,一条是成都经停比利时布鲁塞尔、西安和印度德里再回到成都,另一条是成都经停印度金奈、西安、印度孟买、南通和日本大阪返回成都。“货机和客机搭配,可以‘客货双飞’。”川航集团董事长李海鹰表示,3架全货机与川航公司的156架客机腹舱优势互补——“点到点”的全货机物资到成都后,上百架客机腹舱快速实现“点到面”转运——从而搭建起梯次化、网络化的货运航线,为跨境货物流通全国提供无缝中转,助力我省打造“一带一路”经贸物流的“国际中转站”。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   ①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   ②   ,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   ③   ,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        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        ,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        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        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事实上,(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转化    制约    显而易见    潜移默化

B.转变    制约    显而易见    耳濡目染

C.转变    限制    不言而喻    耳濡目染

D.转化    限制    不言而喻    潜移默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B.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C.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D.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显示,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B.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C.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D.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显示,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