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该名单中的35位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学历,且清一色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其中,仅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有20名。此事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论。

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是否是大材小用?当这一道辩题摆在你面前,你会支持哪一方?

请根据以上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尊敬的反方辩友、各位评委: 我方本次辩论的观点是: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毕业于知名大学的优秀学子,毕业后却做了中小学的教师,这一现象,让人们纷纷热议,有人表示惊叹,还有的人表示可惜。而我方也认为:博士、硕士助力中小学教育实在是大材小用! 高学历的人降低就业标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许是真心喜欢做教师,衷心愿意为中小学教育事业注入新力量,或许未来会创造教育的点点奇迹。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高学历任低职位,这不仅是大材小用,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担任中小学教师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这种选择未免有些“任性”和不负责任,虽说个人在面临选择时有自由权利,但这样的职业选择,还是应基于理性,理智思考自己的能力,定位好自己,既要让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也要让自己得到充分锻炼。况且,现在高科技的创新与实践正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此时,社会的发展正需要一些博士生、硕士生这样高学历的人才来助力,在自身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发掘、研究,进行学术创造,以更好、更深入地造福社会。如果他们仅是因个人利益关系而弃社会利益于不顾,那么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遗憾,这绝对不算是人尽其才,只能是才不得用。 例如:以上海交大工科博士身份毕业的李宏烨,就因为个人的爱好而“转行”做了一名相声演员。职业与身份落差之大,让人难以接受。为了梦想,勇于从零开始的胸怀固然令人佩服,但在此之余,我方辩手始终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过于感情用事,试问:人生有多少从头开始的机会,又有多少可以浪费的既得资源?不能始终如一,坚守本心,是助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呢?如果有人纷纷效仿,从长远来看,深造多年之后,不从事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的职业,到底是落后还是进步呢?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再看,大到国家或小到父母,为了培养一个博士生或硕士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更何况那些出身于名牌大学的人,他们又被寄予多少希望,又有多少更加重要的领域期待着他们的加入?更严重的是,从社会层面上看,高学历的人任低职,挤掉了本应在那个职位上工作的人,而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却长期虚位以待,这是社会的悲哀,也必然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或许可以告诫那些浪费优势资源的高学历者——担当精神,不可或缺! 所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做贡献,人尽其用,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方一辩陈述完毕,谢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联想,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人的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本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引发人们热议。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可以认为不是“大材小用”,可以从职业取向、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重视基础教育等方面分析立意;也可以认为是“大材小用”,需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此角度不建议)。此外,行文要求请根据以上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故考生的写作必须关联材料。 具体过程注意: 1、写辩论词要亮明观点,注意审清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 2、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结合。总结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对论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 3、这次是给引导材料的论辩词写作,同学必须在开头部分联系原材料,通过对原材料的分析,将话题转到自己辩题上来。命题没有加上“请联系生活实际”的驱动任务,写作难度不大。 参考立意的角度 1、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大材小用。 2、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没有大材小用。 3、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 5、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的根基,硕士博士到中学任教大有可为; 6、让高层次人才当教师有利于人才培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作文结构示例 行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观点“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然后结合不同的人物事例进行分析论述,如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仍然有一些人拥有了不平凡的人生,因为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情有独钟。结合汶川地震中那后一群可爱、可亲、可敬的武警战士、袁隆平、邓亚萍等事例来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对一件事情情有独钟,投入感情,认真的去做好它,就一定能有非凡的成就;平凡亦是伟大,也唯有平凡能造就不平凡。审题要点:辩论类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争锋相对,写作时不必在孰是孰非上过多考虑,这样的题目无论正反,肯定都能言之成理,所以我们应该大胆选择自己熟悉的、思考较透彻的、掌握材料较多的一个题目来写。具体过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确定话题: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联系材料: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所述事件不算复杂,却耐人寻味 折射出价值观的差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思考较透彻的、掌握材料较多的一个题目来写。 作文素材积累 1、古人云: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不假,但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去雕刻,那金子的光彩岂不是更加耀眼?教师这一职位固然重要和神圣,但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未免令人心寒:难道中国顶尖高校人才的地位竟已沦落至此?顶尖学子们几年的额外努力究竟有何重大作用了呢? 2、我国以实施科教兴国为立国之基,教育是根本,但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其目的是培育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分子,去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顶尖大学毕业生们已经步入这扇大门,何必退而求其次,做后一代人的垫脚石而不去自行探索?如此下来,一代人的责任推给下一代人,这就陷入了死循环,科技水平何时会有大幅度提高?再者说,我国师范院校数不胜数,每年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类本科生、硕士生也比比皆是,为何需要高校其他专业的顶尖硕士、博士去从事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 3、究其根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名校毕业生自身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他们想早日步入社会,获取薪资,忍受不了做学术研究的枯燥,但对于他们来说,既然自身教育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不更进一步,探求更高深的学问,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4、在教育的深层考量方面,其它名校毕业生未必会比师范专业毕业生更出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每种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也许有些名校毕业生因为对教师这份行业的热爱,想要自主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但是,我们想说,他们完全可以继续深造,留在高等学府任教。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如果只是担任一名中小学教师,国家对高校精英学子的培育可以说就变成了一种浪费。试问:有多少所中小学的教育会涉及硕士及以上教育水平的知识储备呢?5.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顶尖名校毕业生也好,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也罢,无论是谁,只有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学,发挥所长。如一味降低对自我的要求,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对自身的提升,只会是大材小用,埋没自己真正的才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天边鸟倦   童颜鹤发   海上蟾生   柏节松心

念当归     宜晚翠     胜当年     情共寄

(1)贺寿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      。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      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

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      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       。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      )。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创造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相提并论

B.创举   炉火纯青   巧夺天工   相提并论

C.创造   游刃有余   巧夺天工   一概而论

D.创举   炉火纯青   浑然天成   一概而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D.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

B.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C.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美

D.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_”。

(2)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