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将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这是空巢老人产生的社会背景。

B.空巢老人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社会问题,所以,目前各级政府加大力度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C.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D.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到202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字将达到最高。

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A 2.D 3.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积极寻找对策,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⑤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B项,“空巢老人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社会问题”缩小范围,材料三只是说明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但并没有指出“空巢老人问题是农村社会问题”,“目前各级政府加大力度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于文无据; C项,“‘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属于过度解读文本,原文材料二只是说“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没有“‘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的相关内容。 D项,“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分析错误,材料四原文是“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并不能说明“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本题 D项,“到202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字将达到最高”分析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只是说“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将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并没有“中国空巢老人数字将达到最高”的内容。 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比如考生通过阅读本题题干可知本题考查对每则材料侧重点的分析,这就需要考生仔细阅读分析每一则材料,从中总结提取答案。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材料二“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可得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根据材料二“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可得出: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根据材料二“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可得出: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从材料三“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可得出:积极寻找对策,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从材料三可得出: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1.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B.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

C.也许就像园林成就了苏州一样,昆曲也成就了苏州,昆曲是苏州的文化符号。

D.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指出,昆曲发祥在分不清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意在证明苏州园林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交融整合的结果。

B.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许多曲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指出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体现太湖文化所包含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这说明了昆曲的高雅。

B.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是由于那里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C.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D.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相辅相生的,物理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还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的成长与此何其相似啊!

请结合自己最近三年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感悟与展望。

要求:明确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站在员工的角度,使用反问句式,对企业主观点给以反驳。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

最近一段时间,“996”成为了热点话题。所谓“996”,是指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企业主:①现在世界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所以要通过大规模延长工时来维持发展。③试想,哪家企业愿意聘用那些反对“996”、只混日子不奋斗的员工呢?

 

查看答案

林老师是刘知远母亲的老同学,生病住院了,母亲让刘知远代为看望。他来到医院时,林老师正在做手术。因公务在身。他只好留下礼品和一张便条后离去。请代刘知远写这张便条,要求表述简明,措辞文雅得体。(不超过5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00年前,中国大地      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       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   ,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       ,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B. 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C. 爆发  鼓舞  挺身而岀  舍身取义

D. 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B. 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C. 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 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 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

D.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