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读者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不超过60字) ...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读者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不超过60字)

广受市民关注的公租房,今年建设规模将达1150万平方米。其中,鸳鸯片区民心佳园项目已有9栋高层住宅封预,预计月底有25栋封顶,年底计划交付约40万平方米,约合8000套左右。主城各区都将设一个公租房工作平台、若干个申请点,方便群众就近申请。目前的布点、选点已初步确定,9月份将首先启动对基层工作站人员的培训上岗。

 

(1)公租房今年建设规模将达1150万平方米。(2)为方便群众就近申请,主城各区都将设工作平台、申请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本语段围绕广受市民关注的公租房展开的,分成两个层次,先说到近年建设的规模,然后又说到为方便群众就近申请,主城各区都将设一个公租房工作平台、若干个申请点。只要答出这两个要点就行,注意字数的限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①_,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②_。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③_,即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    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    ,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    ,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地地道道  寻根溯源  蛛丝马迹  异军突起

B.名副其实  寻根究底  蛛丝马迹  崭露头角

C.地地道道  寻根究底  雪泥鸿爪  异军突起

D.名副其实  寻根溯源  雪泥鸿爪  崭露头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B.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C.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D.苹果尽管索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D.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的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对历史发出无限感慨: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百姓,“__________”;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________”,谁能够灭了它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诗人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诗人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技巧上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谦,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语/人日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B.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C.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D.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最常用的称呼。古人在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是“幼名”。成年之后,起字行冠礼,则可以走入社会了。

B.“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晋朝时开始设置,与太学并立。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明清时成为会试取中者的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谦深受数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他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他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他遇事不避,多次向皇帝进言,因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