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 赵启正 “中国读本”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

赵启正

“中国读本”这本书有13亿页,一个外国人不可能读全,只能读几页,认识几个中国人,于是就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公共外交机会,为公共外交做出贡献。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书法家,多年在国外传播中国书法,不仅给韩国人、日本人讲解,也给欧美人讲解。他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书法研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通过书法,潘基文表示更理解中华文化了。其实,如果尽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为公共外交做贡献的机会。

当代的公众已经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更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相比,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也正因此,许多国家把公共外交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美国1999年就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的职位,英国在2002年也设立了类似职位。在许多国家,由民间主动承担的公共外交更是风生水起。

今天,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当然,公共外交领域里,政府也是外交主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近年中国举行的标志性公共外交活动。而其他如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等,乃是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广大公众则是基础,他们在外交的重点、方式上各有例重,形成了互补之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和世界有某种隔绝,外部世界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有神秘感。加之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阁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实质上属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中国的公共外交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力求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这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公共外交并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实际上,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是正面的公共外交。所以,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仅是对外说明中国,反过来也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让公众明白做好自己就是一种爱国,你的言行就是在表达中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因此,在许多国家,新式公共外交风生水起,

B.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消除冷战思维的影响,从而改变 国际舆论中与实情严重不符的中国形象。

C.公共外交实质上属子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

D.公共外交并不需要人们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只需要人们注意个人言行,做到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行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思路论述,既逐层推进,又横向展开。

B.本文在举例分析时,既有个人生活中的事实,也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共事件,说服力强。

C.文章在论述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批评有的国家的做法。

D.文章最后一段以出境旅游的游客为例,既贴近大众的生活实际,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家通过书法帮助潘基文理解中华文化,说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表达中国的一种有效方式。

B.美国、英国相继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或类似的职位,这种重视公共外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C.开展公共外交,纠正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D.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即使无意识进括公共外交,我们的所有言行也会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

 

1.B 2.C 3.D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错误,原文为“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 C项,“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错误,结合“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分析,原文只是说可能会产生冲突; D项,“公共外交并不需要人们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错误,原文只是说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 故选B。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主要是为了批评有的国家的做法”错误。作者在论述中国公共外交理念时顺带批评了有的国家的做法,但这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是说明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故选C。 3.试题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我们的所有言行也会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有误,结合“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分析可知,文中针对的是出境旅游的游客。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说新语·品鉴》中记载:“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你跟我相比,怎么样)?殷云:我与我周旋(和自己打交道)久,宁作我!”桓公,桓温;殷候即殷浩。桓温与殷浩是东晋士人中的一时瑜亮,二人既是从小的朋友,又是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甚为得意,所以有此一问。

针对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根据以上故事,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5-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及增速统计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从总体规模及增速两个方面概括这幅图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非遗就像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人,再内秀,要想传承下去,也得会“表达”。①_______,第一个层次是以非遗传承人为主,向外界宣传自己的非遗项目。只有会“说话”,②_______。“表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更难的层次,则是在作品中更好地体现非遗项目的核心精神。传承人必须兼具悟性和经验,方有才华寻找到继承与创新之间 的平衡,创作出受欢迎、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可以说,③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_______,却以其华丽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_______,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_______。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_______,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B.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的烟火,已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C. 烟火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它的艺术与审美已经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D.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B. 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C. 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 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B. 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C. 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见微知著

D. 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管中窥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不怕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而还是不料,也不信竟有如此下劣凶残的事情发生,并进一步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沉痛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