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整人格难。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套作

 

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 夜幕降临,偌大的天幕铺展开来,无数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总想搁笔“问青天”,是什么使它们变得这般神奇而美丽?青天虽无语,冥冥之中,我却仿佛听到了答案。 “风起于谷,水成于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时者生,自我者兴”。 风在山谷中生成,山谷对风应该是限制,可聪明的风却在适应中壮大起来,掀起阵阵悦耳的松涛;水在堤岸的夹持中流淌,堤岸对想要漫流的它无疑也是阻碍,可是机智的它却也在适应中澎湃出自己独有的激情。 不要再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天无慧眼了吧!君不见“芙蕖夜放艳天下,风骨之底是泥巴”,是适应使它成为了“花中之君子”;君不见“仇雠毒手剔髌骨,佯狂装痴岂偷生”,正是因为已身遭厄运再不能挺刃而起的适应——隐忍,才使得孙膑终于在马陵道上痛痛快快地洗雪了千古奇冤;君不见“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恶浊的世上,冲杀出的也是斗士,也正是这别样的适应,使他——鲁迅先生成为了赤县上空一颗永不会陨落的巨星…… 很喜欢一段话:同是香醇,咖啡更让人依恋;同是幽香,碧螺更令人倾心;同是怒放,牡丹成了百花之王……说的也许就是万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将自己的才情释放到最大值吧? 然而适应环境却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更不能等同于与溷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一个人,更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永葆自己的节操,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真性情! 怀着经天纬地之才,经邦济世之志的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志,告别妻儿,走出家门,哪曾想到,入得宫门,就成为唐明皇的弄臣,“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天天只能作这样的软语呢喃,真也就惹怒了本就很是“不识相”李白!真的,他——李白若“识相”点,肯于屈就些,多少随波逐流点,荣华富贵自是享用不尽。但李白就是李白,他是知道自己究竟属于谁的,这样的酱缸,这样的脏水桶哪里是自己呆的地方!赐金放还,乐得如是,因为走出朝廷的自己还是一身的清白! 面对金兵的人侵,他——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面对南宋小朝廷中“主降派”的可恶嘴脸,他——岳飞,却偏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真的,他也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很不“识相”的人!他若“识相”点,哪怕稍稍屈就些,也跟着那些偏安于一隅的历史小丑们一起歌舞升平,一起吃喝玩乐,哪里会有“望到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最终命丧“风波亭”中呢?但岳飞就是岳飞,“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他永远望不了自己的后背上那四个苍劲有力的血字“精忠报国”!于是历史的长空之上,就又有了一颗永不坠落的巨星。 不远处,歌声悠扬,牵引着你我风儿一样飞扬的思绪:不远处祥云缭绕,吸引着你我花星儿一样的灼灼目光。但脚下的路泥泞曲折,坎坷颇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不是他人的脚步,而是走出自己的辉煌。 【解析】 审题: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分析所给的材料,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来理解材料,确定立意,构思作文。本题材料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适应环境,另一种是“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适应环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理【解析】 一、适应环境,即适应社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性格,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它是人类文化的要义,更是中华民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要义;二、“近朱者赤”,一个人能迅速丢弃一些陋习,与德高之人比肩,与有能之人竞能,值得人们称道;三、适应,不等于世故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是否适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适应。生存为的是向前,为的是不断进步。那么,适应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力、有选择性的“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是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 究竟是应当“适应环境”还是“保持自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议论文、记叙文均可,但是像材料作文,回答“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其实采用议论文体写作比较好入手。 参考立意:适应环境方为强者;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应保持自我;适应环境而适当改变未尝不可。 结构: 材料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一看标题就能知道作者的写作中心。平时注意积累优秀范文的标题,然后加以改造。本篇参考范文《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成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颇具文采。(二)引述材料+表态+观点。参考范文情景式开头,引材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表明“适时者生,自我者兴”的观点。(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阐述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文章从“莫抱怨生不逢时,到保持个性的李白,再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略写到详写,层层递进。(四)提出呼吁。面对现实提出思考,把具体做法化为情景结尾,抽象指引引人思考。(五)点题,再次明确观点。“值得我们追寻的不是他人的脚步,而是走出自己的辉煌”含蓄表达“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 素材: 1. 今年38岁的郑璇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在2岁时,因意外医疗事故,让她坠入无声世界。 “不服输的父母没有放弃我。”郑璇说,父母节衣缩食买来录音机,放大音量让她感知声音、学发音;母亲和外婆一起对她进行康复训练,有时一个字的发音就要练几个月。经过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她克服辨音、发音等重重困难。几年后,奇迹发生了:郑璇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可以与健全人正常交流。6岁时,郑璇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就读于普通小学。 求学路上,郑璇付出了较常人百倍的艰辛。上课时,她坐在第一排,紧盯老师的口型汲取知识;下课后,她再向同学借笔记补全遗漏下的内容。回家后,父亲还要结合笔记重新给她再讲一遍。完成当天课程,父女二人还要预习第二天的新课…… 异乎寻常的勤奋与刻苦换来了回报。依靠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郑璇先后考入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 2. 英国作家和诗人沙士比亚 沙士比亚原来是替人看管马匹的,是剧院的打杂工,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3.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羁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李白是很有骨气的一个。尽管他热烈地向往功名,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否则,他宁愿放弃,也决不接受“嗟来之食”。他生就一副傲骨,决不在人前卑躬屈膝,而要“平交王侯”,与王公权贵平起平坐。所以在供奉翰林期间,他敢于叫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研墨;他甚至“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当因此被权贵排挤时,他更是愤怒地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李白决不屈服的强烈个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鹰击长空,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选自《板桥家书》)

1.写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2.简要分析作者的说理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___意象,抒发了诗人_____的情感。

2.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入深林,回溪                穷:走到尽头。

B.染溪                        缘:沿着。

C.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D.攒蹙累积,莫得隐            遁:逃离,躲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隙也,则施施而行            皆出于此乎

B.箕踞遨                      吾尝终日思矣

C.不知日入                    巫医乐师百工

D.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拘于时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标傲世、不甘沉论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记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

C.文章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D.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 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粉墨人生

韩静霆

①那些天,画戏曲人物,着了魔。白天,执笔如同使剑,左右开弓,有时候,咿咿呀呀地边画边唱,管他有调无调,吼得出汗便好。到了夜里,蘸满色彩的笔放下了,人虽然像僵尸一般在床上睡着,白天画的那些戏曲人物却全来了。咱不知从哪儿弄了个“令箭”,举着,喊叫着在戏曲人物队列中间穿行。最后的结果是“扑通”一声,我摔到了床下边,眼眶磕青了,牙床磕破了,流着血,原来是梦。戏曲人物画就是这么让你美,美个死;伤你也伤得狠,让你流了血、挂着彩。

②我从小就和戏曲结缘了。小小的戏园子是摄魂夺魄的地方。我经常趴在那个后台的小窗户往里面瞧,看那些化完妆的和没化完妆的红脸、白脸、黑脸、花脸来来去去。最让我醉心的就是他们那个扑脸的香粉。演员们画好了眉眼,定妆时拿粉去扑。香粉在后台飘起来,让眼前一切真实的人和道具变得虚幻,都飘到了半空。

③在后台趴窗户看到了同班一个姓郝的同学,他的父亲在地方戏院门口检票,我就想办法去巴结这个同学。有时候他父亲不在那儿检票,我就往里闯。有一次帽子被人家抓去了,但是人却溜到戏园子那个最黑的角落里,足足看了半场戏,过了半场瘾。

④我绝对是那些二人转演员的铁杆粉丝。他们的唱功、他们的绝活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包括和观众密不可分的插科打诨,都让我倾倒。他们是真真正正的“角儿”。他们的名字,像姓李的三姐妹——梦霞、彩霞、晓霞,我永远不会忘记。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音乐是非常复杂的,具有现代戏剧的最前卫的观念和特色,要观众和舞台有一种间离感。两个演员在台上,说说笑笑,忽然那边一说“去拿弦子吧”,这就开始动弦子了,开始唱了,唱一段又说上了。演员在说书人和角色中间转换,那种观剧的亲切感是让人迷醉的。

⑤后来,我和郝同学决心自己拥有乐器,我们便一起到成人干活的工地上去做小工,挖土方啊、挑土啊,干了整整七天,弄得灰头土脸,每人挣了六块四毛四。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如此这般“巨大”数目的人民币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我们一人买了一个龙头的破二胡,一人买了一支笛子,迫不及待地在街边上就吱扭吱扭地拉起二胡,开始了我们的音乐之旅!

⑥等我学会拉琴之后,地方戏院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去演出。坐在他们那个骡马大车上,非常骄傲地和演员们坐在一起。那时候,在村,在冬天,常常就在老乡的炕头上演,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那种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演出结束了,老乡甚至会杀猪宰羊款待我们。热腾腾的猪肉粉条儿盛一满碗,我用两只手捧着,太香了!辣辣的高粱小烧锅酒,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而它更重要的恩惠和好处,是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叫作民间艺术、民族艺术。

⑦地方戏院和地方戏,把我和郝同学黏在一起。可就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灾祸不期而至。大概是因为郝同学生得一副讨女生喜欢的小白脸儿吧,一日放学,我们班几个大个儿的同学纠集了一帮人,喊着让我闪开,我回头还没醒过神儿来,雨点儿一般的砖头就砸向郝同学了,追着打他。我呆呆地站在路上,浑身发抖,觉得冷。这一番砖头和叫骂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还有这么残酷和丑恶的东西。后来,郝同学退学了,到地方戏院去学习操琴。最后他成了我们那个城市的地方剧院院长。他的爱人是我们那个地方最漂亮的、最好的地方戏演员。地方戏慷慨地给了郝同学一个好生活。我呢,几经周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人生。

⑧后来的生活就像一部连本儿的大戏,一幕一幕地拉开。我的老伴儿陪我走过了五十多年,她常常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可惜,再也不容易找到童年趴戏园子窗台那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了,老花的眼睛是不是也磨出了老茧?老家的旧房院落和地方戏园子全都铲光了。今年母亲病逝,我回家奔丧,真正又成了一个孤儿……

⑨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把让童年复活的钥匙,这就是画戏。我把戏曲人物纠集到我的画作里,他们给我带来一种很美好的想象和追忆,调动起我对艺术和人生的这样一种爱、一种融入。或许唯有如此,我才可能回到趴地方戏园子小窗户的年代,回到从少年开始的粉墨人生。

(选自2015年1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1.赏析文中划线部分。

2.请探究文章以“粉墨人生”为题的用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