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丈夫下班回到家,看见妻子正在揍儿子,没理他们。径直走到厨房,看见小矮桌上煮好一锅馄饨,于是盛了一碗吃。吃完看见妻子还在那里揍儿子,看不过去了,就说:“教育小孩不能老用暴力,要多讲道理嘛!”妻子说:“好好的一锅馄饨,他居然撒了一泡尿进去,你说气人不气人?”丈夫听后马上说:“媳妇你歇会儿,让我来揍! ”
如果你作为邻居正好去到这家串门,遇到此情此景,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你想对这位先生说点什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场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某中学校团委拟写一则通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得体,格式规范,通知时间统一为“2月25日”。
通知对象 | 高一、二年级全体学生 |
活动主题 | “守护斑马线” |
活动时间 | 3月1日 |
集合地点 | 学校正门 |
出发时间 | 上午8点 |
相关要求 | 2月25日下午放学前上报名单(志愿者和班级小队负责人) |
下面是某医院在病房张贴的《就医须知》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1)为了保证您及其他病夫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请您及家属不要在病房喧哗,不要在病房内打牌、下棋……
(2)医院属于公共场所,请您小心各种不法分子,注意自身安全;请您好好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以免丢失。
(3)请您及家属不要宴请医务人员或向他们惠赠钱物。如发现有医务人员私下索要钱物,请及时向医院办公室报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带不带孙子,是个家庭伦理和习俗问题。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爷爷奶奶带孙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殊不知这并非法定义务,而儿女赡养老人则是法定的,二者并不是交换回馈关系。老人把子女成人,已经尽过义务了。按人类社会接力式延续的规律,“不管隔辈人”并非道德缺陷。再者,爱孩子有多种表现方式,没天天待在家里带孙子,并不等于不疼爱孙子。
让老人带孙子这类“家务啃老”已是社会上 的现象,(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无力分担家务和带小孩儿,也是事实。老人与孙子孙女之间毕竟血浓于水,帮忙带小孩儿也是亲情使然。但是,毕竟父母年纪大了,精力也有限,他们有权享受生活,子女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人不愿意带孙子辈,其实也是对子女责任意识的一种呼唤。
作为家庭成员,要认清各自的法宝责任。我们的许多习惯做法与法律对冲,往往忽视自己是否欠缺相关法律知识不是什么大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涵养法治精神,用法治思维来审视习惯,看清道德的边界。老人乐意带孙子孙女是人之常情,不愿意带也 。如果老人不愿意带孙子,做子女的也不应该突破法律底线,用过分的话对老人 。
1.依次填入文中黄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抚养 平淡无奇 无可厚非 冷嘲热讽
B.扶养 司空见惯 无可厚非 反唇相讥
C.抚养 司空见惯 无可非议 冷嘲热讽
D.扶养 平淡无奇 无可非议 反唇相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情理和伦理的角度看,这类现象有存在的合理性
B.这类现象的存在合不合理,取决于其合不合情理、伦理
C.但是,这类现象十分反常,既违背情理,也不合伦理
D.但客观地讲,这类现象的存在合情理,但不合伦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许多习惯做法与法律对冲,但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
B.我们的许多习惯做活与法律相冲突,但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
C.我们有许多与法律相冲突的习惯做法,却往往忽视自己是否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
D.我们有许多与法律相冲突的习惯做法,但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不是什么大事。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用“________,_____”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用来表现生杀大权在项羽手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李白青年出蜀至荆门之时。李白少年时在蜀地生活,故称之为故乡。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出蜀之后,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B.以如镜明月写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颇具想象力。
C.诗人既写告别故乡,又写送别朋友远行,越发显出思乡深情,也体现了诗题中“送别”二字。
D.全诗以自己出蜀“渡远”而赴荆门开篇,以“故乡水”“万里”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