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不仅是个人审美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不仅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而且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这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一一家国之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粱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唐初,励精图治的唐太宗则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夫道,君子耻之”。就是指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笼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是打着美学的旗号,实际上则是败坏社会风气。

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写真创美。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在特定意义下,作家、艺术家担任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

B.“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都提到了这一命题。

C.“教化”强调教育百姓乃至统治者,从而达到移风易俗,变“私志”成为“公志”的目的。

D.中国当今审美生活普遍存在“过娱论”,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败坏了社会风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作家、艺术家的功能及美学理论方面分别论证,指出艺术创作要重视家国情怀。

B.文章第二至五段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两个美学理论,并重点分析“兴寄论”的实用性。

C.文章运用引证法论证“兴寄”的来历,并举例证明“兴寄论”往往用来否定“过娱论”。

D.文章在论证中兼顾历史与现实,其中对“诗言志”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较之他人需要具有更强的社会担当意识,主要是因为他们要履行社会审美导师这个职能。

B.“言志”与“教化”的统一贵在至诚情真;而“兴”与“寄”的统一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

C.一味追求唯美之风,必然导致有“兴”而无“寄”,以致社会过娱,这也是陈子昂标举“兴寄”之因。

D.“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民追星的时代”,这些言论显示了“过娱”化,需纠偏补正。

 

1.A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运用主要错误类型如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和偷换概念等方法细心查找。 B项,“最为重要的理论”错误,原文第二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接着第三段“一是‘诗言志’”,可见应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扩大范围。 C项,“‘教化’强调教育百姓乃至统治者”错误,原文第三段“《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可见张冠李戴,“强调教育百姓乃至统治者”是《毛诗序》的观点。“变‘私志’成为‘公志’的目的”也错误,原文第三段“‘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一一家国之志”,可见偷换概念,变“私志”成为“公志”是“‘言志’与‘教化’的统一”的社会意义,不是“教化”的目的。 D项,“普遍”说法有误,原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强调“在一定范围内”。 故选A。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同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C项,“文章运用引证法论证‘兴寄’的来历”表述错误,文中第四段只是直接陈述事实,既没有例证,也没有引证。 故选C。 3.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加因果等。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判断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是否一致,对文中的观点概括有无错误。 C项,“有‘兴’而无‘寄’”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齐、粱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可知导致的结果是“兴寄都绝”。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

②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马云

③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钱学森

④没有比缺乏意志更大的困难。——拉美谚语

⑤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歌德

⑥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卡曾斯

世界各国文化多姿多彩,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则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所谓两网融合,就是把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大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其中,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运到这里的垃圾被送到分拣车间,根据类别不同,会进入对应的操作间,由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分类。“比如,废弃塑料瓶会去掉标签和瓶盖,再进行打包;废纸会分成硬板纸、报纸、书本等等,由全自动打包机进行压缩,放入堆垛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艺术家的认真,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些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____。在锤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____。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友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是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____。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都能体现出古人在大节上的坚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________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每出现________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历史悠久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________,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很难找到“接班人”……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二者定能________,携手向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层见叠出     交相辉映

B.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举不胜举     交相辉映

C.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层见叠出     相映成趣

D.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举不胜举     相映成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C.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甚至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大多都因缺乏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

B.无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C.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缺少创新和关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月夜洞庭湖水面的景致。

(2)面对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前的准备过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