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屋是房屋,园林是园林。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屋是房屋,园林是园林。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故此,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这种寄托看似无足轻重,却被视为知识分子达到“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

在条件未成熟时,“寄托”会投射在住屋的方丈庭院里,明、清两代就有不少名士对处理小庭院(小至天井)的心得大作文章;一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者,例必大造园林。无论建造房屋的目的如何,园林的要求都大致相同,就是在现实的目的之外,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

君子慎其独也。“独”是在非公开的场合,往往就是自己在家的时候。于是大家的“家”就带着培养“君子”的严谨和克制的气氛。长期居住在行必有据的礼仪之所得君子,身心未必可以平衡,幸而有园林。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

中国历史绵延漫长,园林之嬗变,皆有迹可寻。传说中黄帝有个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前27世纪)(《穆天子传》),很明显,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囿,园有垣也。一日禽兽有囿。圃,种菜曰圃。园,所以种果也。苑,所以养禽兽也。信史(有文字记载)开始,整个商代值得一记得可不是园林,而是纣王的“肉林”和“酒也”。所以一般园林故事大都从英明有为的周文王开始(前12世纪),他营造的灵囿是人类第一个可以开放给百姓捉雉猎兔的野生公园。与民同乐的时间很短暂,四分五裂的春秋时代,各国都忙于兴建高台,高观重楼,望敌方,望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大于游玩欣赏。

魏晋南北朝,战争和佛道思想一起兴盛,南朝烟雨楼台中,寺寺园林。“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谡谡如劲松下风”。写崇山峻岭,却是形容人的风采,园林景致开始与内在品格相应。这个不稳定的时代,清高的知识分子大多远离是非地,隐逸山居,参禅读书,开田园诗、山水画和山居园林的先河。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种与世无争的况味便成为了私家园林的新意象。

魏晋的隐逸田园之所以能避过盛唐富贵的色彩,主要归功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这位开山水画南宗的天才诗人,将诗情画意一并写入自己的园林辋川别业里。古代圈地成园那种“且占它一片好江山”的大手笔,到这个时候终于完全洗脱“游牧的记忆”,上升至境由心造的诗意之路。中国古代建筑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后世所谓的园林艺术(并非自然艺术),亦在这个时候真正开始。

元、明两代,文人画走到巅峰,上接王维,中国园林已被诗书画熏陶了超过一千年。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作品每被视为造园的蓝图。崇山峻岭与人的内在品格相应,宋、明著名画家笔下的苍雄山势和一草一木,都成为园林里假山花石造型的蓝本。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园林故事,中国园林最大的特色并不在于源远流长,而是在于文人与园林结下的不解之缘。凿石引泉,编竹为篱,画家、诗人、思想家、政府高官以至帝王都介入工匠建设,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本色。

“凡士人皆懂造园”,造园者非要有一番见识不可。

(摘自赵广超《中国园林的文人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房屋附设庭院,园林附设房屋,房屋与园林的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建筑。

B. 明清不少名士在条件成熟时,例必大造园林,是想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想要达到身心的平衡。

C. 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黄帝有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纣王有“肉林”和“酒池”,周文王有灵囿。春秋时代,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

D. 魏晋南北朝是个不稳定的时代,清高的知识分子们远离是非地,隐逸山居,参禅读书,开启了田园诗、山水画和山居园林的先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园林与文人的关系。

B. 文章通过文人对水墨山川的向往,阐明了文人对儒道两家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追求。

C. 文中引用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例子,意在证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景致开始与文人的内在品格相应。

D. 文章最后一段以“‘凡士人皆懂造园’,造园者非要有一番见识不可”收束全文,其中的“一番见识”暗指本文所说的涵养千年的“文人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是指既要有严谨克制,行必有据的君子之规,又要有寄情山水,身心平衡的生命之态。

B. 纵观中国园林之嬗变,园林的文人气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熏染的过程,直到唐朝的王维将园林上升为“境由心造”的诗意之路,中国的园林艺术才算真正开始。

C. 中国园林在长达一千年的诗书画的熏陶中,至元、明两代达到巅峰,当时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都成园林造型的蓝本。

D. 文章阐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与园林的不解之缘,点明文人介入园林建设,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本色。

 

1.B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房屋与园林的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建筑”曲解文意,原文说“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可见两者并不矛盾对立或排斥,应为相辅相成。C项,“纣王有“肉林”和“酒池””说法错误,“肉林”和“酒池”不属于园囿。D项,“清高的知识分子们远离是非地”范围扩大,原文说“清高的知识分子大多远离是非地”。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人对水墨山川的向往”扩大范围,原文说“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儒道两家结合原文应为道家,“对水墨山川的向往”只是指对道家的向往。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国园林在长达一千年的诗书画的熏陶中,至元、明两代达到巅峰”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元明两代的文人画达到巅峰。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四牡

《诗经小雅》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鹽,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鹽,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王事靡鹽,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鹽,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①騑(fēi)騑:马奔跑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④骆马:白马黑鬣。⑤鵻(zhuī):鹁鸪,或以为鸽子等。⑥苞:草木丛生。⑦栩:树木名称。⑧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鹽”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

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迁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鹽”,“我心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鹽”。

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强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2.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3.这首诗与《氓》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击鼓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居爰处?爰丧其马?予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土国:用土筑城。③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④平:平定。⑤爰(yuán):哪里。⑥契:合。⑦阔:离。⑧成说:约定誓言。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⑩洵(xún):久远,指夫妻离别长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在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3.本诗和《采薇》在题材、主题和表达方式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

《诗经国风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寄传音讯。②挑(tāo)兮达()兮:走来走去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侯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啊地走个不听。

C.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在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D.这首诗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本诗与《氓》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1)《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清人方玉润评论《采薇》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刷有深情,非言可喻。”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