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

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学校团委指使组织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1)“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2)“指使组织”改为“倡议”或“号召”;(3)“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4)“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5)“务必”改为“积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中“莅临”用词不当,该词是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用于学生。可将“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这次活动是学校团委指使组织的”中“指使”,1.指挥;支使;2.煽动某人去做某事。此处是学校的正常活动。因此可将“指使组织”改为“倡议”或“号召”。“我们的鼎力相助”中“鼎力相助”使用不当,该成语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是用于自己,使用不当。可将“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中“不是吝啬鬼”是口语,此处是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应用书面语,可将“不是吝啬鬼”可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务必捐款捐物”中“务必”一词太生硬,有命令性,此处是捐款助贫活动,应是自愿行为,因此可将“务必”改为“积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类和________的创作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的________。《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的史诗般的经历,而且把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堪称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比比皆是,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          ),创造奇造。此外,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地刻画自然形象表现社会美,如《沁园春·长沙》中“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而他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 ________的气度更令读者心驰神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B.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C.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D.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2.划线处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一项是(    )

A.独树一帜     峥嵘岁月       千古绝唱       指点江山

B.别具一格     蹉跎岁月       千古绝调       侃侃而谈

C.独树一帜     蹉跎岁月       千古绝唱       指点江山

D.别具一格     峥嵘岁月       千古绝调       侃侃而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警句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B.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C.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的,就是这些警句

D.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就是这些警句,它们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淡泊名利,志趣高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桃花源记》通过描写老人小孩来表现桃花源人们幸福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绕”“翻”“吹”“自语”等词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故而词人难以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

2.词的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凄冷萧条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秦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又三,日必待之。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未几,宫廷左右及五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B.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C.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D.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卿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B.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指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又指十岁为一旬。本文是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但是,佚之狐和烛之文都反对奖赏烛之武,都认为自己有功,应当受到奖赏。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觉得这次郑国能脱离困境,他举荐有功,应该受赏。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对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  亲

张 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

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妻子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办公桌极是笨重,电话、传真、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都要费事。两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硕大的开销。晓烨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了。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材更矮小了一些。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秘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眼睛的那份光亮。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懂事起来的。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份,另一部分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

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却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老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总是手洗了自己的衣服挂在卫生间里晾干,水常常滴答一地。听见滴滴哒哒的水声。晓烨说了多次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后来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了班才开始洗衣服,快下班时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看不清的,晓烨的脸色就渐渐难看了起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炒烹炸,一屋子油烟,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

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再打包了外卖给苏伟母子吃。母亲无饭可做又不懂英文,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看不懂书和电视,更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等儿子回来,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是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一搂,亲一亲。月亮用英文说不要碰我。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躲。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您的烟味。”母亲听了,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不好,却看出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

航班是大清早的,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听都像在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就领着母亲去机场的餐馆吃早饭。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了苏伟的手 :“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的话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厕所,坐在马桶上,哭了一场。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有两千美金信封,硬塞进母亲兜里:“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

然后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安检门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春寒料峭,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原封不动的信封。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B. 父亲去世得早,苏伟兄弟三人长大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反应了她的落寞与伤心。

C. 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 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出他给母亲和哥哥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

2.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分条概括。

3.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与“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