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出演多部经典军旅题材电视作品的青...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出演多部经典军旅题材电视作品的青年演员赵荀有幸受节目组的邀请,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回顾了他过去的峥嵘岁月

B.武汉军运会游泳比赛中,汪顺前期落后于队友覃海洋,但青出于蓝,最终夺得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并刷新赛会纪录。

C.《2019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汇聚了一群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他们用热爱作舟,以梦想为帆,手握话筒挥斥方遒。

D.当年杜甫在白帝城最高楼前茕茕孑立,叹“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的人生,从个人的命运演化为他对艰难时世的感叹。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以下步骤,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抗美援朝老兵回顾了他过去,可以使用此成语。 B项,青出于蓝:《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而游泳比赛两人是同期队友关系,既不是师生关系也不是后人超过前人。 C项,风华正茂:风采和才 华正在美好的时候。可以用来修饰有志青年。 D项,孤独无依地站着。 形容孤苦伶仃。晚年的杜甫是孤独的,句中“杜甫在白帝城最高楼前孤独无依地站着”使用正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寥(liáo)廓      )马     百)争流

B.qióng)音   )马       句dòu)    )而不舍

C.guī)步     经zhuàn)    饿piǎo)    木直zhòng)绳

D.qiāng)害   静)       zhě)色     桂zhào)兰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

(4)《雨巷》中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沙扬娜拉[注]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一瞬间的感受。

B.第二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刻画了凉风中的水莲花摇曳多姿的羞怯姿态。

C.“道一声珍重”反复出现,表达出告别时眷怀依恋、难以割舍的情感。

D.全诗韵律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蜜甜的忧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夏四月,公北救刘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袁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都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世人未之也                 奇:认为……奇特

B.公乃引军兼行白马             趣:奔赴,奔向

C.所以饵敌                     所以……的原因

D.天下敌矣                     莫:没有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B.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C.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土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D.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不说避忌的意思,我国古代常在人的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字,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C.骑,文中是骑马的意思。也可以用作名词,指一人一马的合称。

D.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曹操曾在此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机警。曹操年少时机警有谋略,但放纵不羁,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大家都不看好他,只有乔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B.曹操善于纳谏。曹操北上救刘延时,兵力不如袁绍,他听从荀攸诱敌分兵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日夜兼程直奔白马,最终大破敌军。

C.曹操胆识过人。在延津南面敌人的骑兵很多,属下建议撤回辎重守卫军营,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不能撤回去,他最终抓住战机,以少胜多。

D.曹操宽宏大度。袁军全面溃败后,曹操从收缴的袁绍的信件中,得到了一些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却把这些信件全部都烧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一样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的大街上。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家的墨池。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的、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今甘肃瓜州东)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的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调。

B.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的影响。

C.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浩大。

D.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2.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试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