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调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休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共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恐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休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B.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C.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阐述了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D.孝忠合一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促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文章重点论述了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了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创作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如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A项,正确; B项,将原文中的关键信息孟子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混为一谈且强加了因果联系,“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是作者的观点而非孟子的观点,故整合后的内容与原文不符。 C项,说“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错误的,因为依据原文中的信息“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可知三者非并列关系,同时选项说“阐述了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也表述错误。 D项,孝忠合一这一观点是用来阐述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是在家庭的观点,故其没有起到促使中国人致力于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的作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创作风格”错误,依据原文意思应该是“体现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而春秋笔法为寓褒于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一种创作手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C项说“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观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是错误的,依据原文中的信息源可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观念观;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 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 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微写作

《论语·季氏》中陈述了择友的三个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根据此观点,在《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作品中,你认为哪一个人物最适合做朋友?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要求:三个标准择其一即可,理由恰当充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代的清风明月

①电影《黄金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军、萧红受邀到上海见鲁迅先生的那一幕:两人站在虹口内山书店的门外,隔着玻璃窗望见坐在书店里的鲁迅。演萧红的演员虽没有太剧烈的肢体语言,却让我清楚地读到萧红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我当年第一次见董桥先生,表情虽不自知,却亦大约如是。

②初读董先生文章,始自《乡愁的理念》一书。之后因公务来往香港渐频,于是一本本补买,补读,补功课。董先生年轻时写时评,发议论,奇思妙构,引经据典,笔下常埋珠玑。过了耳顺之年多谈旧物、旧人、旧事,往往睹物思人,因人念事,旧南洋、旧台湾、旧香港、旧英伦,一幕幕好像是铁皮饼干盒里翻出来的老明信片,四边泛黄,往事仿佛都镶了楠木镜框,等你挂它上墙。

③老派文人都爱字画古董,都读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董先生尤是。2003年出版的《小风景》,书里用董先生的藏品照片为文章配图,从此   甲  (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字画、成扇、竹木、牙角、铜炉、砚台、嵌宝、雕漆、吉金、古玉、印章、葫芦、藏书票,还有手工装帧的西洋典籍。董先生一边收藏,一边考据,一边落笔成文,集结付梓,活脱脱十几部白话版的《前尘梦影录》(清代徐康所撰写的文物考古的专著),也成了我开始接触字画文玩的参考书。无奈“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闲财碎银,都付于那僻摊、冷肆、拍卖行,落得个家有长物,身无余资,倒也不算凄凉。多年后我请董先生为拙作《玉成墨影》题写书名,趁机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

“玉成墨影”四个字写得真好,半隶半楷,五分何绍基,三分倪元璐,两分台静农,融在墨里,变成自己。老先生做事认真,裁了瘦长条的洒金粉笺,用铅笔打了淡淡的格子再写,看了让晚辈感动。写字实难,临古人先贤临到七分相似是本事,是用功;临了几十年,终于在漆黑的墨汁里琢磨出自己的一点风骨,是天资,是造化。北京中华书局最近选编沈从文先生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古人的文化》,书里有一篇谈写字,沈先生说得中肯:“必明白字的艺术,应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综合其长处,方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这种专家当然不多。另一种专家,就是有继往开来的野心,却无继往开来的能力,终日地乱涂抹,自得其乐……这种专家一多,结果促成一种风气,便是以庸俗恶劣代替美丽的风气。”古人没有书法“专”家,读书人个个都要练字,字写得俊的,也大都学问好,文采佳。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好,文章更好。

⑤董先生退休,闲来无事,天天在家读书练字,朵云轩仿古木板水印花笺上写蝇头行楷,有时默几行唐诗宋词,有时录满页笔记旧谈,写完正文更题跋文。跋文要比正文还好看,跋文里你能知道董先生年少时读过什么书,临过谁的字,背过多少诗,能知道董先生与前辈结交的前尘往事,能知道香岛半山,南窗灯下,董先生读书写字,竟到天明。我最喜欢董先生录杜少陵《佳人》后题的那一段:

予小学读杜甫《佳人》,至今不忘,老师谓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其事,杜工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合当千古绝唱。甲午年深秋录此旧爱,追念往事不无感慨,古今佳人无数,予有缘相识二三而已,今垂垂老矣,再诵此诗追忆似水年华耳。

香岛半山书斋南窗下。

⑥好一个“似水年华”,好一个“不无感慨”!

⑦董先生水印花笺写了几十张,朋友林道群先生看惯了他的墨迹,说他的字近来越写越好,董先生称之为“养字”,我说看这字能养心。

⑧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董先生总爱这样比喻,常说他这辈人是有幸   乙   (如沐春风/沐得清风)、照见明月的最后一代。也是,旧年月文人只要笔头勤快大都小康,运气好,冷摊上能换一两件小文玩。那时候的冷摊真冷,冷得只剩清风明月。   丙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这几年拍卖兴旺,富翁豪客一掷亿金,清风明月身价陡涨,东西一贵,赝品也多,读书人想要一件前辈文人像样的手迹比登天还难。我求董先生匀我些写好的花笺,让我替他办一个精致的文人墨趣展,多少是盼着清风又来,明月再度。

⑨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

(取材于潘敦同名散文)

1.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发不可收拾        如沐春风        斗转星移

B.一发不可收          如沐春风        白驹过隙

C.一发不可收          沐得清风        斗转星移

D.一发不可收拾        沐得清风        白驹过隙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桥先生酷爱字画古董,藏品丰富,且有深入研究,著作颇丰,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文章画线句中的“融”字,含有模仿、借鉴、吸纳、融合等意思,言简意丰,堪称妙笔。

C.沈从文的话,表达了对有继往开来野心而无能力的专家的讥讽之意和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

D.作者在第⑧段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难得“清风明月”的遗憾以及对“清风又来,明月再度”的期许。

3.第③段作者与董先生“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话中之意趣。

4.文中的“清风明月”喻意丰富,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说。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萨都剌在《彭城怀古》中感叹项羽的失败,根据《鸿门宴》的记载,项羽曾经有机会行刺对手刘邦,可惜功败垂成:“项庄拔剑起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不得击。”

②曾皙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寄寓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寓了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

③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用草表现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___________”;《琵琶行》中,白居易借花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1)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2.“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3.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