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吉卜林在给他12岁的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离谦卑之态,与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孩子,你就会在低眉与抬头之间,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伟大。

 

低眉与昂首 刘墉有言曰:“人生需有三得: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弯腰与抬头,对看似矛盾的动作却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弯腰,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在心中告诉自己我只是一粒尘埃,从灵魂深处对世界毕恭毕敬,这样我们才能领略真正的海阔天空:抬头,是一种自强的姿态,仿佛“世界为我而造”,用不息的自强屹立在世界之巅。 人生需要低眉,让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尘埃,静卧在泥土中仰望苍穹。 京剧舞台,流派纷呈,所有的青衣里头,我对张火丁情有独钟。《梁祝》中的祝英台让人肝肠寸断,《白蛇传》里的白娘子令人柔肠纤叹。大红的绣花戏服,素白的水袖,头略低,眉低敛,红唇轻抿水袖半遮,说不出的华丽,又说不出的低调安然。曾看过地的十期访谈节日,节目里的她一直静静地、安详地坐着,不轻易露出丝媚世的笑,也不肯轻易多说一句,但对于她所热爱的戏曲,却是一字一句地认真作答,谦卑又不失高贵的气质。正是这种素雅与低眉之美,使得她成为万千戏迷心头所爱。 在尘世里低眉,既不让光芒灼伤别人的眼,也不会让自卑黑暗侵袭到自己的内心。低眉,却有着颗高贵无比的心。一个人的外表可以平庸,内心却不可以不丰富华丽。懂得谦卑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低眉行走,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强大气场。 人生亦需要昂首,以自信自强的姿态笑对苍穹,俯瞰命运。 也许他这一生都不能再站立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屹立在许多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活到了最狂妄的年纪,却忽地残废了双腿”,命运无疑和史铁生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彷徨过,绝望过甚至想过放弃生命。但古朴的地坛让他领悟了生与死的真谛,写下了“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旷达超脱的文字。他相信世界为自己而造,只要心怀梦想全世界都会为自己让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信念,让他从轮椅中勇敢地站了起来,站上了文坛的顶峰,站在了命运的制高点。 低眉,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唯有心存敬畏,方能厚积薄发,海纳百川;昂首,是一种自强的姿态,唯有自信自立,方能长风破浪勇往直前。 低眉与昂首,人世间最美的姿态莫过于此。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中的关键句“你就会在低眉与抬头之间,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伟大”,说明人生在世,总免不了两种行动姿态:昂首与低头。昂首,给自己希望;低头,让自己思想;昂首,是向上的激情;低头,则是谦卑的风度;人生只有保持了谦卑的风度和向上的激情,才能彰显人格的伟大,受到别人的尊重。 立意: (1)低头,让自己思想 (2)昂首,给自己希望 (3)保持了谦卑的风度和向上的激情 素材: (1)昂首与低头,是人生金币的两面,是人生大树的两枚闪光的金 果。昂首与低头之间,抒写的是精神,显示的是心态,为人做事,掌握了二者的尺度,也就掌握了一把人生的金钥匙。 (2)低头,不是愚昧和懦弱,不是无能和低下,它其实是 “大智若愚”的心智修炼。无数事实证明,该低头时则低头,才有你我双赢的硕果;有彼此弯腰低头的退让,才有 “六尺巷”的佳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君子的大度;低头 待人留余地 ,应该是我们的修为。记住,你不是太阳,你不是超人,谁也没有三头六臂,人生于世都离不开 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只有懂得低头让步,才能赢得对手的同情与资助,才能 让你的理想生长飞翔的翅膀。 (3)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他善 于低头的策略;林则徐的“无欲则刚”,实为其俯身低头的自我磨砺。有为示无为,方能真有为;聪明示糊涂,实乃绝顶聪明。切不可在人生的紧要关头,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至于弄巧成拙声名狼藉。古人云,吃亏是福,其实,主动吃亏也是一种做人的风度。 (4)“仰天大笑出门去”,昂首,彰显的是人生的自信,抒写的是生命的豪迈。也许你身无半文,但也不妨心忧天下;也许你身处陋室,但同样可以激扬文字;让眼睛漫步山外,闲观满山花开花落;让灵魂飞离俗尘,心游万仞,笑对天外云卷云舒。 (5)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是的,谦卑处世同样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处处是康庄大道、阳光明媚,肯定有很多泥泞和阴霾,会遭遇挫折和困难。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小门,横冲直撞只会落得头破血流。这时你不妨弯个腰,侧个身,低个头,说不定,一个华丽的转身,前面就是“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低头,正是为了积蓄爆发的力量,正是为了那 光辉灿烂的一跃。 结构层次:作品以刘墉的“三得”之语开篇,很好地点出中心——低眉、昂首。在进行释题之后,紧扣中心,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京剧名角张火丁的谦卑与高贵为她赢得千万戏迷的喜爱;史铁生的无法站立,为他赢得了思考“站立”的另一种可能与形式。心存敬畏的谦卑,自信自立的高贵,让“我”的书写变得更为关丽动人!文章结尾点题:低眉与昂首,人世间最美的姿态莫过于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畏垒亭记

归有光

①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①,县人争弃之。

②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②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③仁者远之。臃肿④之与居,鞅掌⑤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⑥,社而稷之。

④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浇:轻薄②画然:聪明的样子。③絜然:清洁的样子。④臃肿:无知的样子。⑤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⑥尸而祝之:立庚桑楚的神像而祝祷,表示崇敬。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______________  (2)皆其前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人“弃”安亭和我“爱”安亭的原因。

3.对第④段中“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5.本文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了真摯的情感,请以第④段的内容为例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官,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日,赵郡苏辙记。

1.苏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__

(2)而风何___________

(3)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___________

3.选出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西望武昌诸山”中的“西”不相同的一项(      )

A.骊山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B.折廷争(《“殿上虎”刘世安》)

C.又令马饭仆(《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项脊轩志》)

4.选出句式与“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相同的一项(      )

A.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李林甫口蜜腹剑》)

B.诚然,卿不朕欺(《宋濂不隐真情》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论四知》)

D.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宮赋》)

5.翻译下列句子。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6.概述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

2.《登金陵凤凰台》中“衣冠”借指___________;“浮云”和“日”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分析两首诗中“愁”的内涵。

 

查看答案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3)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4)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朱弦已为佳人绝,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6)______________,月满西楼。(李清照《如梦令》)

(7)流水不腐,____________。(《吕氏春秋》)

(8)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①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密洞里的日子太长。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

②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悠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或者是温习着一些细腻的情致,重读着那些曾经被迷醉过被感动过的小说,或者低徊冥思那些天涯的故人?流着一点温柔的泪,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庶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予的创伤,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数,便是给絮聒以回答。

③然而我决不会麻木的,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它装得太多,需要呕吐。于是我写着,在白天,在夜晚。但幸好并没有激动,也没有感慨,我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时代的那种无怒的青春更可爱啊!

④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者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一切为了党,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耿白,在政治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地变更自己,他那种二重的生活使他在临死时还不能免于有所申诉。我常常责怪他申诉的“多余”,然而当我去体味他内心的战斗历史时,却也不能不感动,哪怕那在整体中,是很渺小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明天,我也许会想到更多的谁,人人都与这社会关系,因为这社会,我更不能忘怀于一切了。

⑤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但我们都很亲切,彼此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之中在思想上,在感情上,在性格上都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椰榆。按着是她随问我们一道去西安,我们在西安住完了一个春天。我们痛饮过,我们也同度过风雨之夕,我们也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一次谈到过自已,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大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因为我们又实在觉得是很亲近的。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

⑥那时候我很希望她能来延安,平静地住一时期之后而致全力于著作。抗战开始后,短时期的劳累奔波似乎使她感到不知在什么地方能安排生活。她或许比我适于曲美平静。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的确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而策划于较远大的,并且这里有一种朝气,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至今我还很后悔那时我对于她生活方式所参预的意见是太少了,这或许由于我们相交大浅,和我的生活方式离她太远的缘故,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⑦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⑧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分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只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还是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狭窄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

⑨生在现在的这世界上,活着虽然能给整个事业添一分力量,而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遣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阿Q”曾被那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在活着的时候,你不能不被逼走到香港;死去,却还有各种污蔑在等着,而你还不会知道;那些与你一起的脱险回国的朋友们还将有被监视和被处分的前途。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

⑩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有删节)

1.文章第①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②段中两处加点词“絮聒”的意思有何不同?

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作者对于丧失萧红而“叹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点带面,除萧红还写了冯雪峰、瞿秋白、鲁迅等人。

B.在作者的印象中萧红是自然、真率、亲切又是少于世故的。

C.本文以记叙为主,还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D.文中风雨的描写,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反衬作用。.

5.作者丁玲在对萧红的回忆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