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能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代“自媒体人”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时稿费制已盛行,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谀墓受金”这一说法也曾被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可拿到巨额润笔,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C.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文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为例,介绍了古代“自媒体人”获取报酬的手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打赏、润笔之外,古代文人还有“卖文”、“捉刀”、“卖版权”等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召上来的“笔杆子”。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如果不是为了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1.A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 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唐代时稿费制已盛行”说法错误。原文是“很流行”,选项说的是“稿费制已盛行”, D项,结合文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曲解文意,原文说的“心照不宣”是说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这样认为的,并不是选项中说是古代文人都是要这样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应该是论证了“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目:我的快乐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文中不能出现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子厚,世称“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而以祸__________       

(2)飧饔以劳吏者__________

(3)故且怠__________      

(4)其事以为官戒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故不我若也

C.官理,非吾业也 D.忌不自信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止复作__________       

(2)而视之__________

(3)为何声__________       

(4)以声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2)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使童子烛之”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狼》)

B.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C.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D.驴不胜怒,之(《黔之驴》)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冯公岂不伟,___________________。(左思《咏史》)

(3)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4)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5)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6)人行明镜里, 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清溪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说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急!”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沉重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独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第③段画线句子“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哪些细节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