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你上来呀!”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再喧嚣;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一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萌动:开始发芽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3.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4.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1.D 2.B 3.①随圆就方,可塑性强;轻盈温暖,不改清澄又清新向上;②“把我的理想状态想象成液体”,象征着我对待生活生命的参与、接纳与适应,代表着对人生宽度的追求;“小学生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象征着他们的朝气蓬勃(或“纯洁”),有热情,代表着更好的未来。 4.①原因:人们对贫困山区的认识停留在很多年前,这种误解在面对现在的贫困山区生活时就会觉得它们稀松平常,而不会再为他们的困境而触动;大城市人常有优越感,“期望”贫困山区以惨状带来震撼,不够困苦则难以被打动。②结果:会让当代人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同时也无助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地区的发展,使之无法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支持,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5.①“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既是指“我”从熙熙攘攘的大城市上海来到贫穷闭塞的西部支教,也指我真正抛开了到来之前的种种忧虑而回归心灵的质朴与宁静;希望学生“从简单宁静逃离”,是指希望学生们抱有改变生活与命运的愿望,不安于现状,能够从贫困落后闭塞的生活环境中挣脱出来。②作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寄托了对学生们的美好祝福与对他们未来的憧憬。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意象,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等。 D项,文中说,“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的”,这里萌动的主体是人,意为萌生希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文章第二段中令作者一言难尽的并非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而是作者在去了西海固之后,发现难以简单回答香港所遇老前辈对西海固人带有偏见的疑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以及情节的展开等方面作答,指出词语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文章第③段写到:“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由此可得出文中“液体”的特征为随圆就方,可塑性强;“我”给城市里的人分享西海固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够为之震撼、同情并帮助那里的人们,陪伴教育西海固的孩子们,小心守护愿意为贫困而奋斗的人们的希望,由此概括出“液体”的特征为轻盈温暖,不改清澄又清新向上。本文以身边人对西海固人乃至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居民的偏见开篇,而“我”却通过支教,参与当地人的生活,理解了当地人贫困与无奈的境地。“我”铭记导师张教授的话“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不满足于“花花世界”里的生活,独自辗转于城市与深山之间。这些行为都是作者以液体自比所进行的,象征着“我”对待生活生命的参与、接纳与适应,代表着对人生宽度的追求。文章第⑨段写“我”的小学生朋友时,表述为“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象征着他们的朝气蓬勃(或“纯洁”),有热情,代表着更好的未来。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多角度分析句子的内涵,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句的上文为城市听众对于作者所展示的贫困县境地感到稀松平常,他们不仅不被震撼,而且还嘲弄式地调侃,认为所谓贫困的程度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期望值,而他们的期望值来源于许多年前的信息。此句的下文说“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从上述内容可以得出“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的原因是人们对贫困山区的认识停留在很多年前,这种误解在面对现在的贫困山区生活时就会觉得它们稀松平常,而不会再为他们的困境而触动;大城市人常有优越感,“期望”贫困山区以惨状带来震撼,不够困苦则难以被打动。 结合文段作者了解农民退耕还林的真正原因以及农民开荒之后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之后所感到的心酸、城市人因为自身优越感以及不加调查的偏见,而对贫困地区人们的指责、偏见,会让当代人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同时也无助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地区的发展,使之无法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支持,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结合文章主旨进行阐述。 从本文内容来看,“复杂喧嚣”象征着“我”所处身的繁华的城市生活,“简单宁静”象征着贫困落后闭塞的生活环境。从“我”的角度来谈,“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既是指“我”从熙熙攘攘的大城市上海来到贫穷闭塞的西部支教,也指我真正抛开了到来之前的种种忧虑而回归心灵的质朴与宁静;从学生角度来谈,希望学生“从简单宁静逃离”,是指希望学生们抱有改变生活与命运的愿望,不安于现状,能够从贫困落后闭塞的生活环境中挣脱出来。结合作者支教尤其喜欢教授未受缚于陋习的小学生,以及贫困地区小学生充满可塑性与活力,从这一点来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寄托了对学生们的美好祝福与对他们未来的憧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②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

④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⑦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⑧背负青天,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释)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衣如飞鹑:衣衫褴褛。旗亭:酒肆。(shì):抵押。豗:冲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3.本诗七、八两句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两句诗,分析诗人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

苏辙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矣          蹙:窘迫

B.有度而                迟:迟钝

C.于一胜而轻与敌遇      狃:贪图

D.皆难谋也              卒:终于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旧楚之饶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B.兵入吴境                 木欣欣向荣

C.未即降                   然,犹有未树也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     遂见用小邑

3.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4.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 B.刘晔 C.栾武子 D.魏文帝

5.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甲】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乙】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 暴胀:胀,zhàng,指体积扩大。

C. 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

D. 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    就

B. 即使    也

C. 无论    还

D. 于是    就

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人类

B. 地球/大机器

C. 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 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

A. 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 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 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 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5.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

A. 前沿科技

B. 幻想中的自然

C. 面对未来的人

D. 不可理解的现实

6.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

B.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 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 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升入高中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在一个新环境中感觉与同学很难相处,导致自己情绪有些失落。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