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 苏辙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

苏辙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矣          蹙:窘迫

B.有度而                迟:迟钝

C.于一胜而轻与敌遇      狃:贪图

D.皆难谋也              卒:终于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旧楚之饶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B.兵入吴境                 木欣欣向荣

C.未即降                   然,犹有未树也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     遂见用小邑

3.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4.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 B.刘晔 C.栾武子 D.魏文帝

5.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1.D 2.C 3.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 4.D 5.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第二次进言: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 贾诩用兵之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 【解析】 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蹙:窘迫;“而玄德因可蹙矣”译为:那么刘玄德就应该(陷于)窘迫了。 B项,迟:迟钝;“有度而迟”译为:有器量却迟钝。 C项,狃:贪图;“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译为:贪图一次胜利就轻率地与敌人交战。 D项,卒:通“猝”,一下子,突然;“皆难卒谋也”译为: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 故选D。 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凭借,介词,译:如果凭借昔日楚国的富饶;因为,连词,译:因为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B项,率领,动词,译:率军进攻吴地;表修饰,连词,译:树木茂盛地生长。 C项,均为连词,即使,译:即使不立即投降;即使这样,还是有未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D项,向,介词,译:刘玄德正凭穷途末路者的身份向孙吴借兵;介词,引进动作涉及对象,译: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画线句子的大意:我们来救郑国,楚国军队不出战,我们就来到这里(攻打蔡国),已经是转移(进攻目标)而杀戮。攻击没有完成,又激怒楚国军队,开战(的话)一定打不赢,即使打赢了也不光彩,如果不能战胜楚军,就是更大的耻辱,不如回去吧。 “楚”是“救”的宾语,其后断;“吾”是“至”的主语,意思是“我们就来到这里”,其前断:“矣”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其后断:“戮而不已”的“不已”指“没有完成”,是其谓语,后无宾语,其后断;“又怒楚师”指“又激怒楚国军队”,“楚师”是“怒”的宾语,其后断;“虽、若”分别用于句首,表示假设,其前断;“不能克”指“不能战胜楚军”,省略宾语“楚军”,其后断;“为辱已甚”指“就是更大的耻辱”,“已甚”是补语,其后断。依据以上分析,画线句子断句为: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 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表示总结或解说的词语等。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不怵于外”的含义。然后回归文本,分析所给人物的言行事迹,筛选得出答案。 “不怵于外”的意思是不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去盲目行动,根据“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得出答案。这段话是说此时魏文帝刚接受禅位,想凭借武功向四境炫耀自己的力量,贪图侥幸得到胜利,没有时间考虑打败仗(后)(国家)处于劣势的羞辱。魏国(有)很多谋臣,大概一定有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是都不敢进言。贾诩能说出这些话,可以说是没有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魏文帝贸然出征,不属于“不怵于外”。 故选D。 5.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根据第一段“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根据最后段“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第二次进言: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由此看出贾诩用兵之道是: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甲】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乙】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 暴胀:胀,zhàng,指体积扩大。

C. 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

D. 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    就

B. 即使    也

C. 无论    还

D. 于是    就

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人类

B. 地球/大机器

C. 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 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

A. 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 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 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 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5.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

A. 前沿科技

B. 幻想中的自然

C. 面对未来的人

D. 不可理解的现实

6.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

B.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 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 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升入高中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在一个新环境中感觉与同学很难相处,导致自己情绪有些失落。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四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家父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_____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2017年美国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订对策。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_____________,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60年了,而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也是30年前的事了。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    )。反之,如果不知道相关知识,我们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_____________。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的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之有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措手不及

B.卓有成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手足无措

C.行之有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措手不及

D.卓有成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手足无措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吁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我们除非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我们因为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D.我们只要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⑷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⑸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⑹《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

⑺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