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_____地应对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_____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2017年美国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订对策。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_____________,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60年了,而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也是30年前的事了。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    )。反之,如果不知道相关知识,我们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_____________。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的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之有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措手不及

B.卓有成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手足无措

C.行之有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措手不及

D.卓有成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手足无措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吁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我们除非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我们因为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D.我们只要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1.B 2.B 3.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卓有成效”与“行之有效"都有“有效”的意思。“卓有成效”突出成效卓著,可以指实行过的,也可以指正在实行或尚待实行的;“行之有效”仅说有成效,只可用于实行过的。语境说的是预防灾害,目前还不能看到其效果,因此用“卓有成效”。 “汗马功劳”与“丰功伟绩”都有“立下功劳”的意思。“汗马功劳”偏重在“立功的艰辛”,适用面较广;“丰功伟绩”偏重在“功劳的卓著”,多用于有巨大贡献的人。语境强调“两个卫星为地球站岗的辛劳”,故用“汗马功劳”更恰当。 “未雨绸缪”与“有备无患”都有“事先做好准备”的意思。“未雨绸缪”强调“绸缪”,即事先做好准备;“有备无患”强调“无患”,即可以避免祸患。语境强调“事先做好准备”,故用“未雨绸缪”更恰当。 “手足无措”与“措手不及”看起来相似,实则有不同之处。“手足无措”指手和脚不知放在哪里好,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措手不及”指临时来不及应付。语境侧重于“一旦灾害来临,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手忙脚乱,就会显得慌乱”,故用“手足无措”更恰当。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画线处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号召发射……卫星”搭配不当,二是“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存在主语残缺的情况。第一处语病, 可将“号召”改为“呼吁”。第二处语病,可在“得到”前添加主语“这种呼吁”。 A项,改变原句意思,“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的是这种“呼吁”。 C项,“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存在主语残缺的情况,可在“得到”前添加主语“这种呼吁”。 D项,表意不明,“它”指这种卫星还是呼吁,指代不明。 综合分析,B项修改正确,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蔽。前面有“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这个前提条件,且后面有“反之,如果……就……”,故参照逻辑和内容上的对应关系来看,此处选用条件关系的语句。综合分析D项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⑷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⑸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⑹《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

⑺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逢时,字行之,嘉鱼人。嘉靖二十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再徙宁津、曲周。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广东、江西盗起,擢逢时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已而程乡贼平,移巡惠州。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伏兵却之。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机不可失也。”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俺答部下五奴柱曰:“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五奴柱白俺答,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俺答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而全方从臾用兵,俺答又惑之,令其子辛爱将二万骑入弘赐堡,兄子永邵卜趋威远堡,自率众犯平虏城。逢时曰:“此必赵全谋也。”全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逢时以示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及战,又不利,乃引退。辛爱犹未知,奄至大同。逢时使人持把汉箭示之曰:“吾已与而父约,以报汝。”辛爱执箭泣曰:“此吾弟铁背台吉故物也,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乃遣部下哑都善入见。逢时晓以大义,犒而遣之。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辛爱大惭。逢时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甫拜命,以归。后崇古入理京营,神宗问谁可代者,大学士张居正以逢时对。寻代崇古为尚书,署吏部事。以平两广功,进少保。累疏致仕归,御书“尽忠”字赐之。二十四年卒。

(选自《明史·方逢时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B.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C.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D.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B.知县,文中指一县的长官。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C.工部,官署名,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D.忧,父母的丧事。我国古代,父母去世时,官员通常要停职回家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逢时擢升军职,平定盗贼。广东、江西盗贼蜂起,他被朝廷擢升为广东兵备副使,和参将俞大猷镇守在那里;在程乡盗贼平定后,他调任惠州巡抚。

B.方逢时当机立断,抓住时机。隆庆四年冬天,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前来投降,方逢时告诉总督王崇古机不可失,派遣中军康纶率领人马前往接受投降。

C.方逢时利用计谋,巧退敌兵。叛徒赵全怂思俺答发兵,俺答被迷惑,举兵侵犯,方逢时就把赵全曾经给他的信给俺答,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

D.方逢时尽忠国事,得到褒扬。因为平定两广的功劳,方逢时升任为少保;他多次上疏,要求退休回去,于是皇帝写下了“尽忠两字赐给他,以示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2)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边远。)

C.行李之往来,其乏困(通“供”,供给。)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缺,损害。)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是寡人之过也

C.且贰于楚也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查看答案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肉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茱·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竞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旨在表现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2.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