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维和女警和志虹,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故事被崇尚英雄的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习主席每到一个革命历史纪念地,都会献上花篮,身体力行地缅怀那些英烈,号召大家铭记历史、崇尚英雄。习近平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一切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英雄,国之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英雄是国家的灵魂,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雄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添一笔壮丽。 何为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胆识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不怕困难,不顾自已,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古有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的文天祥、写下“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感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有着铮铮铁骨的人,今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火海救人的王锋等为人民、国家付出的人。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正是英雄的写照。野有蔓草,情深至烈。明月照劲草,魂梦寄大国。一株株知疾风的劲草正是一个个精忠报国的英魂。 凭谁问:“为何尚英雄?”忠勇赴国难,壮士唯死战,浩气冲云霄,英魂照万里。英雄用鲜血铺垫出通往和平的道路,英雄缔造岀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争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崇尚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 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我少年应不负《少年中国说》中之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奋斗,我们少年人应像“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一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老骥伏枥志未灭,犹向苍穹寄深情;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文苑苦萧条, 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筌零落痛余春”,以笔为剑,划破黑暗,带领人们走向光明;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不求名利,只求在天地间存一份心,放在农民身上,帮助农民朊贫致富;我们应像军人一样,守疆卫土,保家卫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后辈人将继承英雄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英雄,我们国家的灵魂,我们的榜样! 【解析】 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构思立意: ①谈论英雄的意义。英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魂,是民族力量之源泉、荣光之所在。 ②分析英雄的特质。所谓英雄,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③当今时代为什么需要英雄?人们追求卓越,渴望崭露头角,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同、更大的成功,所以需要有英雄榜样的激励。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处于一个需要英雄、也能产生英雄的大时代。 ④对待英雄的态度。对崇尚历史虚无主义的“任性”之人,对数典忘祖之行为,每一位爱国者都必须警惕。 [素材]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永远像青年一样的斗士鲁迅,毫不留情地解剖到我们皮肤的底层;“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熟睡中惊起继而创办《新青年》的钱玄同如此呐喊…… 2、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 3、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于是26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32年的王继才,在风浪拍岸中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于是那个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刚刚毕业的稚嫩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泥泞的秦玥飞,背负着自己的青春,离开耶鲁,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守梦…… 4、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书桌前的我,抬起头,那不远的远方清晰可见,那巨人的言语久久回荡: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5、亚里士多德曾说,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一百年了,先驱已逝,胆气与担当呢? 6、爱国如饥渴。——范晔 7、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这个作文题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 如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层层递进。 是什么——如例文第二段,提出“何为英雄”,就是从是什么的角度论述的,这样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读者厘清概念。 为什么——如例文第三段,凭谁问:“为何尚英雄?”这是在分析原因,明白了为何崇尚英雄,才能真正敬仰英雄,向英雄看齐,做新时代的英雄。这是上一层次的递进,也自然递进到下一个层次。 怎么办——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议论文的最深一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层进式议论是议论逐渐深入,用好这种方式,说理才会更显深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地区继续教育用户名注册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寻物启事的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寻物启事

本人粗心,于20181025日上午8点来钟在校园弄丢钱包一只,内有身份证、驾驶证、校园卡还有带着瑞士小军刀的钥匙一串。拾到者赶紧拨打电话150077XXXXX。有酬谢。

                                                                     李红

                                                              20181027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角度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写小石潭的凄清寂寥,令人不由产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分别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乌江自刎的结局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