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1.B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冲锋陷阵”,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由语境“在时代的战场上”可知,应该使用“冲锋陷阵”。 第二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亊;“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由语境“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可知,此处应是褒义的语境,应使用“指点江山”。 第三处,“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由“生命之土”可知,此处是所可以让人们有所寄托的地方,应使用“安身立命”。 第四处,“超凡脱俗”,超出一般,脱离世俗;形容与众不同,非常特別;“超世绝伦”,超出世俗,无人可比;由“精神之天”可知,这是说脱离世俗,应使用“超凡脱俗”。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应补写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两项,这两项“无论……都”是条件关系。 “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 “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排除BD两项。 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排除C。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角度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写小石潭的凄清寂寥,令人不由产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分别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乌江自刎的结局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计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2.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

3.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5.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3.9个百分点。其中,6月对美出口增长3.8%,增速下降23.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8%,占同期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6%。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5月中美贸易进出口总值15766.2亿元,同比增长5.3%。

(摘编自《中美贸易战进行时:关税再升级影响分析》)

材料二:

从企业层面看,经贸摩擦对部分外向型企业有冲击,可能带来成本增加、订单量下降等问题,企业面临减产歇业、调整重组的挑战。电子通信、电气机械、木材加工、化学产品等行业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大。不过要看到,一方面美国对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将逐步向着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下游传导,最终结果会由出口商、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供货商以及美国采购者分担。另一方面,我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在反制措施中增加的税收收入将主要用于受损企业及员工、鼓励企业调整进出口结构等,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下半年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充分反映出中方对经贸摩擦的充分评估和积极应对。

从国内消费看,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影响可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并不大。比如大豆,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比已经不到三分之一,而且美国大豆在我国只能用来榨油,豆油价格可能会上升。我国现在进口一吨大豆加上关税的价格为3750美元,比原来多了750美元,平摊到每公斤豆油价格可能高几元钱,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不大。不过,去年进口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0元至11元,今年加征关税以后为每公斤17元多,猪肉价格上涨会带来一定影响,但牛羊肉、鸡肉、鱼肉等都可以替代。

(摘编自2018年8月12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中国在贸易战过程中,一方面与美国针锋相对,一方面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一是调整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双边经济合作。二是将争端诉诸世贸组织,寻求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舆论支持。三是在反制美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的同时,豁免了包括印度等国家在内的大豆和动物饲料的进口关税。四是继续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2002年以来,我国已经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进行的自贸区谈判有13个,已与10个国家开展自贸协定联合可研或升级联合研究。

精准打击,利用好贸易战的“飞去来器”效应。我国货物出口的40%、高科技产品出口的2/3都是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对自己企业的“制裁”。因贸易战引起成本上升,一些受影响的美国企业已开始减产或裁员,有的企业正在谋划把生产线迁出美国。美国商会发出警告称,共计26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可能面临风险。中国政府针对美国痛点进行“定向打击”。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后,美国农业遭受较大损失,已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给农场主补贴。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加征关税,使美国汽车对华出口受到影响,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

(摘编自《中美贸易战:挑战和机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贸易出口较2017年有所放缓,与此同时,中美贸易进出口总值也有所下降。

B.我国对美国企业加征的关税,多数用于受损企业及员工、鼓励企业调整进出口结构等,有效降低损失。

C.我国能有效控制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美国进口的大豆和猪肉,加征关税后,价格虽有提高,但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D.中国在经贸摩擦中,多管齐下,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双边经济合作,力求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电子通信、电气机械、木材加工等行业企业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相对较大,机电企业在对美出口中占了较大比例。

B.美国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影响着中国生产者、销售商和美国采购者,甚至让美国企业减产或裁员。

C.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给成本、订单量带来一定影响,可能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中国政府对美国痛点进行“定向打击”,美国相关企业受到相应影响,美国政府被迫对农业、汽车行业进行相应补贴。

3.面对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打击,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将如何面对?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