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的影响,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尚农”,崇尚的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震惊的、出乎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产生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束,郑庄公己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绝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所接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学采取措施统一学生的发型,具体要求:男生一律平头,女生只能留齐耳短发。各校执行伊始就遭到学生的大量投诉,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市教育局就此问题回应称,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有争议很正常。对此,为了明辨事理,市属某中学团委举行了一次辩论赛,论题为“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假如你是一位参赛辩手,你会支持还是反对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代表正方或反方观点的辩论稿,参与校团委举办的“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辩论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根据下面材料给出的提示,选择适当的汉字加以拆解并再仿写两个句子,保持衔接连贯。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四五人饮酒,半酣之时,约定以字为令。一人先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遂饮一杯。第二人接着说:“固字不透风,古字在当中;古字跑出去,咕字赢一钟。”第三人说: 第四人说:
下面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_______ 。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月球背面陨石坑星罗棋布,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_______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_______,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 )。科研团队_______,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这种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也_______。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 承担 而且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B.欢呼雀跃 承担 因此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C.拍手称快 面临 而且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D.欢呼雀跃 面临 因此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
B.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
C.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
D.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B.确保着陆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
C.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D.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耻于从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