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学采取措施统一学生的发型,具体要求:男生一律平头,女生只能留齐耳短发。各校执行伊始就遭到学生的大量投诉,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市教育局就此问题回应称,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有争议很正常。对此,为了明辨事理,市属某中学团委举行了一次辩论赛,论题为“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假如你是一位参赛辩手,你会支持还是反对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代表正方或反方观点的辩论稿,参与校团委举办的“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辩论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根据下面材料给出的提示,选择适当的汉字加以拆解并再仿写两个句子,保持衔接连贯。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四五人饮酒,半酣之时,约定以字为令。一人先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遂饮一杯。第二人接着说:“固字不透风,古字在当中;古字跑出去,咕字赢一钟。”第三人说: 第四人说:
下面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_______ 。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月球背面陨石坑星罗棋布,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_______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_______,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 )。科研团队_______,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这种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也_______。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 承担 而且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B.欢呼雀跃 承担 因此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C.拍手称快 面临 而且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D.欢呼雀跃 面临 因此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
B.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
C.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
D.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B.确保着陆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
C.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D.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耻于从师的现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 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 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 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