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学采取措施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学采取措施统一学生的发型,具体要求:男生一律平头,女生只能留齐耳短发。各校执行伊始就遭到学生的大量投诉,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市教育局就此问题回应称,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有争议很正常。对此,为了明辨事理,市属某中学团委举行了一次辩论赛,论题为“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假如你是一位参赛辩手,你会支持还是反对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代表正方或反方观点的辩论稿,参与校团委举办的“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辩论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 主持人好,对方辩友好! 很荣幸能就“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这一问题发表我的见解。近日,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小学校强制发型统一,遭遇大量学生投诉。在我看来,教育局固然有着独到的考量,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发型的统一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想达到持久的效果还需由内而外。 从学生角度看,统一发型不仅有碍学生个人的特色发展,更会在年少懵懂时期留下从众化心理,不敢独树一帜,不敢打破常规,有碍思维的发展。如果学校强制要求学生:男生必须剃平头,女生必须齐耳短发。那么学生会不敢为自己的发型发声作主,某种意义上说,发型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外貌和品味,如若连发型都由别人说了算,还有什么能自己说了算?今后走上社会有太多需要自己判定拿捏的决定,而这种自主独立的意识,从小就应得到灌输和培养。 从学校角度看,发型的统一只能给人一时的错觉,真正形成统一划一的良好校风才真正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中小学校男女统一发型似乎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但如若没有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校训,没有让他们在精神和思想上形成统一就谈不上真正的统一。叛逆的学生即便顶着平头,剪了短发,也丝毫不妨碍他们干坏事,抽烟酗酒打架……努力还应放在对思想的修楷上,告诉他们校训是什么,做一个真正的青少年是怎么样的。莫做不必要的无用功,倒起反作用。 从社会、国家层面看,毕了业的学生依旧会有属于自己的发型。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曾经统一过发型的人,而是需要一个有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的统一过思想的优秀人才。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自由开放的,鼓励标新立异,承认与众不同。统一发型这个老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答案,至少在这这个二十一世纪,统一发型显得非常老旧和没必要。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分子,世界每天的变化之大都超乎我们的想象,洪流滚滚向前,我们必须学会适应潮流,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自由开放,人人创新。不用去多虑发型的统一怎么样,利弊谁大?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一种规则、团队、集体意识的培养上,毕竟,统一发型的背后是统一人心。 谢谢大家!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前,考生要先识别任务,如本题要求考生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来谈“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然后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注意“中学生”的身份特点,“具体的感悟和思考”,不能说空话套话,文体应符合辩论稿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审题过程: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某中学举行的一场以“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为主题的辩论赛,材料应呈现出正反双方的观点,正方认为“中学生应该统一发型”,反方认为“中学生不该统一发型”。可选择正方的观点:从主观部分看,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从学生的角度看,“发型管理”可以增强集体归属感,可以避免攀比心理;也可选择反方观点:学校给出的发型统一管理的理由是不恰当的,提出“发型管理”与“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各种学生群体们出现的不良现象没有直接关系,然后提出了“学生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应该被一刀切地完全扼杀,应该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的观点。 【立意】 1.小不“统”,则乱大谋 2.发型不应统一,教育不该“画框” 3.中学生统一发型没必要 4.统一发型不可取 5.求学问道,岂在发型 6.发型无须统,规矩在心中 7.教育不应从“头”开始 8.中学生应该统一发型 9.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 10.我为统一发型点赞 【素材】 穿什么怎么打扮,用什么历法纪年,甚至女人裹小脚,男人都束起长发,或辫子,都按宋、元、明、清时代的样式去过元旦(就是今天说的春节)。那也只是个人爱好,顶多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复古怪现象,根本到不了文化层面。但你把这些东西以“提倡” (在我国,领导的提倡从来是和规定画等号的)或作为“规定”要向社会宣传,要大家也必须这样做,就属侵权了,起码也是属于一种文化专制。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是的。我们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男还是女,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国家主席,也不管他是卑鄙还是高尚,只要他要自由,他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谁。 规则之于社会犹如水之于鱼。雨露之于花草。阳光之于大地。必不可少。 【结构】 辩论稿的格式与演讲稿的格式基本相同。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几部分。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了解辩论的内容。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辩论稿的格式: 一、称呼、问好、点出辩题与立场:主持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我方观点)是…… 二、讲出定义,说明观点:开宗明义,……(辩题的意思)下面我方将从……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其次…… 三、结尾: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下面材料给出的提示,选择适当的汉字加以拆解并再仿写两个句子,保持衔接连贯。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四五人饮酒,半酣之时,约定以字为令。一人先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遂饮一杯。第二人接着说:“固字不透风,古字在当中;古字跑出去,咕字赢一钟。”第三人说:          第四人说:         

 

查看答案

下面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_______ 。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月球背面陨石坑星罗棋布,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_______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_______,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    )。科研团队_______,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这种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也_______。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  承担  而且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B.欢呼雀跃  承担  因此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C.拍手称快  面临  而且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D.欢呼雀跃  面临  因此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

B.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

C.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

D.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B.确保着陆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

C.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D.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耻于从师的现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 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 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 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