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

下面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由五角星、和平鸽、彩带以及数字7等元素共同构成。 “五角星”突出军队和军人特征;“和平鸽”造型,寓意中国将通过本届军运盛会,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彩带”造型,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7”字形,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图的类型,如本题所给的图示会徽,然后明确提看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写出构图要素,二是揭示其中的寓意。 解答第一个问题时,考生要按照顺序把握会徽的组成部分,从图中来看,可以按照由上往下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介绍,如五角星和平鸽漂浮的彩带,以及彩带构成的阿拉伯数字“7”下面还举办的地点的汉语拼音以及举办的时间。 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考生要结合会徽使用的场合以及会徽中图的形状所代表的寓意来分析。如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可见会徽要传达的是和平发展的理念,彩带的形状凸显,武汉的长江文化以及地域的特色,而阿拉伯数字“7”则象征运动会的届次。五角星和军人有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_______ 。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月球背面陨石坑星罗棋布,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_______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_______,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    )。科研团队_______,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这种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也_______。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  承担  而且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B.欢呼雀跃  承担  因此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C.拍手称快  面临  而且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D.欢呼雀跃  面临  因此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

B.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

C.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

D.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B.确保着陆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

C.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D.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耻于从师的现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 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 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 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清之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米直,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帅龚茂良以清之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愿陛下广览兼听,并谋合智,提要挈纲而力行之。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变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之间耳。”改太常寺主簿。丁内艰,服除,通判鄂州。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bì)诸火清之皆谕止之。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先是,郡装饰厨传以事常平、刑狱二地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清之叹曰:“此何时也?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岂以酒食货财为勤哉?”清之自常禄外,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至之日,兵无粮,官无奉,上供送使无可备。已而郡计渐裕,民力稍苏。归,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者。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诸生往候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其责者。周必大来视疾,谓曰:“子澄其澄虑。”清之气息已微,云:“无虑可澄。”遂卒。

(《宋史·刘清之传》有删改)

(注)①常平:古时用以平抑粮价的粮仓。 ②权发遣:宋代官制,相当于知州。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B.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C.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D.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大侵”是指先侵占后经略,指国土兼并。后由土地推及财产、人口,在国土兼并的含义之外,又附带了掠夺、奴役的含义。

B.“丁内艰”是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公帑”是指公共财产,即国家、政府、公家之财产。

D.“光宗”是用做皇帝和君主的庙号,是光复之主的庙号。开国君主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清之了解民情,所提救灾措施符合实际。他任万安县丞时,当地发生旱灾,他亲到田间了解旱情;他提出的救灾措施让州里的百姓无论远近均蒙其利。

B.刘清之性情刚直,敢于进谏。孝宗向他征询意见,他直陈时弊并劝孝宗在广纳意见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推行;他认为皇上的意愿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C.刘清之不讨好上级,体恤百姓。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他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废止了这种做法。

D.刘清之为朝廷鞠躬尽瘁。他生病时仍关心国事,他的学生前来探望病情,他仍讲论不息,仍为天下事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2)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

 

查看答案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