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 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

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总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其实很早之前,叶嘉莹便在台湾的三所大学、两个电台讲学,当时外国汉学家前来“取经”,都能听到她的名字。久而久之,国外大学都请她去讲学。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语。叶嘉莹坦率地说,那是被“逼”出来的。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下台,但奇妙的是,不只学生喜欢听,连听过叶嘉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

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一指的。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她最多时曾同时在三所大学教书。她说,自己现在的身体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尽力。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相关链接:

①一位晚辈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送她到机场。进入登机口后,她一个人拎着那么大一个包,身影孤独。这样一个瘦弱老人的身上,担负着一种东西。30年来,她不断往返于中国大陆、台湾、加拿大。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②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温家宝贺叶嘉莹九十华诞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叶家祖辈与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受家学影响,以及父亲、伯父等人的熏陶,叶嘉莹从小就信奉儒家思想,对古典诗词产生了兴趣。

B. 虽然不曾丢弃恩师的授课笔记,但在“白色恐怖时期”,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叶嘉莹不得不完全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

C. 在哈佛其间,叶嘉莹经常工作到天黑,与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动,因此叮嘱图书馆的人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

D. 由于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E. 叶嘉莹尽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够吸引学生来听她的课,这固然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但同时也与她的自身素养有关。

2.作为把“根”扎在中国的学者,叶嘉莹先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在叶嘉莹先生身上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1. DE 2. ①回国讲学,在南开大学建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交一半退休金用来奖励师生;②在东西方普及古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③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3. ①历尽艰辛,不改初心。无论经历怎样的生活磨难,始终保持对古典诗词的热爱;②放低姿态,传播文化。做了很多清高学者不愿做的事,如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③投身教育,立足讲坛。以瘦弱的身躯,九十岁的高龄仍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④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无论是在哈佛做研究还是温哥华授课,始终勤勤恳恳;⑤热爱国家,捐助科研。年回国讲学,创办研究所并捐出一半退休金。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见于文章第(2)段,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可知,原文是“儒家思想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而非“从小就信奉儒家思想”,选项理解错误,故A项不恰当。B项,见于文章第(3)段,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可知,即使在“白色恐怖”时期,叶嘉莹也未曾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选项理解错误,故B项不恰当。C项,见于文章第(4)段,由“‘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 一直工作到天黑”可知,原文并没有提到“与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动”,选项无中生有,故C项不恰当。故选D、E。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有关叶嘉莹先生的人物精神和表现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于文本整体内容,抓住“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在致答谢词时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认真体会。把“根”扎在中国,指的是叶嘉莹先生始终扎根于中国这块土地,坚守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文章第(1)(5)(6)(7)段以及相关链接主要讲述了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上的表现以及成就。组织答案时,最好先亮出总观点,然后再结合材料分点展开论述。 3.试题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根据题干问题,立足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在叶嘉莹先生身上有怎样的人格魅力,由第(1)段“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大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 我还愿做一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可知,在叶嘉莹先生九十高龄之时,仍旧表示要承担起传播古典诗词的的责任,可见她对教育,对古诗词的热爱;由第(1) 段“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已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可知,叶嘉莹每年回国讲学,并创办研究所,捐助科研,可见她对国家的热爱。由第(3)段“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可知,尽管历经磨难,生活困苦,叶嘉莹也没有放弃对古诗的热爱和研究,因此她历经艰辛,不改初心。由第(4) 段“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第(5)段“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可知,在研究和授课上,叶嘉莹先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由第(6) 段“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可知,叶嘉莹虽然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但始终放低自己的姿态,做了很多清高学者不愿做的事情。综合以上分析,分点论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批新出炉的主旋律歌曲又与大家见面:《我们都是追梦人》《时代号子》《乘风破浪再出发》……“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这是《我们都是追梦人》描摹的小康路上的奋进场景;“汗也不白流,累也不白受,实干才能出成就,谁也别吹牛”,这是《时代号子》对实干兴邦最质朴的歌咏;“如果不曾长路跋涉,怎知道道路曲折?如果不是跨越江海,哪知道前途壮阔?”这是《乘风破浪再出发》对奋斗历程的回首,对“两个一百年”壮阔征程的展望。

还有哪些主旋律歌曲,令你过耳难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旋律。请选择一两首你所熟悉的主旋律歌曲,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由之而生发的思考与感悟,参与校报举办的“我喜爱的主旋律歌曲”主题征文活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由中外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11日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产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的琥珀中发现古鸟类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琥珀鸟”。这一发现对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表于《细胞》出版集团旗下的《当代生物学》。

科研团队成员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认为:“从保存的腿部长度约3厘米来推断,琥珀鸟的体长比麻雀还小不少。琥珀鸟一个脚趾延长,结合可以用来感知的角质鳞丝状羽来判断,这可能与捕食专业化有关,就像马达加斯加指猴,其中指和无名指纤细,常用来敲击树木、定位蛀虫并将其抠取出来吞食。琥珀鸟延长脚趾可能作为蛀虫探测器,从而采用类似指猴的取食策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土壤中,致使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自然背景值,并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___?生活垃圾中的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是含重金属元素较多的固体废弃物。___。如家庭燃煤、采矿和冶炼等企业将含重金属污染物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这些污染物可能由于重力和风的共同作用,直接降落到地面,也可能通过降雨、降雪等过程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洗”入土壤中,这个过程可能会使受污染面积大幅度增加。被重金属污染后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的“毒地”,重金属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___,危害人体健康。如有些稻米含Cd浓度超标会诱发“骨痛病”,某些大中城市污灌区的癌症死亡率比非污灌区高10~20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的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渐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网络文艺创作不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而必须立足______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要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______的伟大变革,为人民创作有温度、有情怀的文艺作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______)。但客观而言,与______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学舞台呈现连接网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______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渐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B.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C.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在内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

D.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的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日千里        气势磅礴        席卷        反应

B.日新月异        气势磅礴        包罗        反映

C.日新月异        波澜壮阔        席卷        反映

D.一日千里        波澜壮阔        包罗        反应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传播中国文化,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

B.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气派、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

C.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传播中国文化

D.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气派、讲述中国故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认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______”,而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夸张、比喻、反问的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暴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杀敌卫国的壮志和渴望重新得到重用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