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______,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______,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______。有的凭权势或时运,固可________,但验明真身后很快即_________,甚至被弃汰如粪,沦为恶名。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当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       )。

和其他词人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二十一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辛弃疾在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以恢宏的创作才力,数量众多的优秀词作,雄视两宋词坛,将宋词这一时代之文学推上了最高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辛弃疾的词,宋词将大为失色,不可能达到和唐诗并称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俯拾即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杳无音信

B. 比比皆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暗淡无光

C. 俯拾即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杳无音信

D. 比比皆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暗淡无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B. 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C. 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D. 集北宋南宋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B.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文人之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C.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之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D. 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1. B 2. D 3. C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先看第一空,“俯拾即是”的意思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第一空强调“大人物的名字”之多,应使用“比比皆是”,排除A、C两项。再看第三空,“盛极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兴盛或流行;“煊赫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第三空强调有的大人物凭借权势或时运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盛,应选“煊赫一时”,排除D项。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杳无音信:没有一点音信。暗淡无光:形容失去光彩。 故选B项。 2.试题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语境具体分析。从结构上来说,括号中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重在说在什么情况下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而非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代名家的,故排除A、B两项。前文指出诗人的成名是以时代的洗礼为基础的,所以括号中的内容应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故D项最恰当。 3.试题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从“绝无仅有”与“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的语意关系来看,正确的语序应是“在文人之中绝无仅有……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据此排除A、D两项。“不但”应放在“在文人之中”的前面,据此排除B项。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何晓

这个地方是古城西边的张家小院。

小院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海棠树,另一棵是柿子树。

海棠是百年贴梗海棠,嶙峋的干傲立在用汉砖砌成的花台上,花台在天井里,海棠的枝任性地铺满了整个天井。虽然在天井和街道之间,有两道大门和一间门厅,但过路的人还是一眼就能穿过这两扇开着的厚重的门,看到海棠树上吊满了木瓜一样的果,闻到空气中浓郁的苹果味一样的香。

柿子树的年龄就更长了,树干粗得可以任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躲在后面藏猫猫——当然,这只是比喻,怎么会有孩子来这里玩游戏呢?这里是后花园,平常时候,没有熟人引见,树的主人是不会随便让人进来的。柿子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果,果子高高的密密的。香气嘛,因为树太髙,站在地上的人很不容易闻到。

古城的三千多株名木古树,大都藏在深山古庙里,惟有这两株,张扬地俯瞰着闹市,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就是关于闹市里的这两株树,古域有一句传了几辈人的歌后语:张家院儿的果木子——俏货。

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两棵传奇名木的诱惑,他们总是好奇地进去并在树下站很久,看主人小心地登上人字木梯给邻居摘一个两个海棠作药引,听他严厉地吩咐客人注意不要踩了刚从树上落下的柿子。

很久之后,他们中有人满怀敬意地悄然离开了,也有人急切地想问个明白:“为什么一树好柿子竟不摘啊?”主人的一句“没啥,不想摘”,像禅机一样让人琢磨不透。

于是,就有人去问张家小院的常客、从文物管理所退下来的文物专家老宋,他可是啥都知道的哟。老宋听了,只是笑,却不答。问得紧了,他就说,你晓得,我也有好久没去张家小院了。众人一打听,原来老宋近来喜欢上了摄影,而且专门拍雀子。

大家都不明白,可老宋心里明白着哩。

老宋是张伯的茶友。两人前几十年泡茶馆,后十来年懒得跑了,就把窝点定在小院里。他们喝茶的时候和其他茶客不一样:人家热热闹闹、高谈阔论,他们却像两个闷葫芦,无声无息的,喝茶倒水全凭心领神会。偶尔有几句话,也是关于那两棵树的。

春天,有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坐在天井里的海棠树下,看海棠花像火苗一样绽放成一团火球,牵住所有过往行人的眼睛:夏天的时候,他们在天井旁的街沿上,看海棠花落,看海棠的叶子变着花样地绿,看米粒一样的果子一天一天长大;秋天的时候,他们把据点搬到后花园,花园中央是柿子树,东面是走廊,其它三面是梯形花台,花台上摆了近千件盆栽。在树下有一张小几两张躺椅,都是明朝的,家传的。几上的茶具和烟灰缸, 都是清朝的,自然也是家传的。然后半躺半坐,看满树的柿子一个一个地转黄,看雀子一只一只地飞来;冬天,依然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茶具,但却必须搬到走廊里,因为雀子多起来了,雀子粪就下雨似的往下落。

老宋最后一次去小院那天是十月底。还只是深秋,但雀子已经很多了,老宋和张伯不得已只能提前到走廊里来喝茶。

老宋说:有203只。

张伯说:十姐妹来了,你眼睛不好,没看到。

十姐妹是一种只有拇指大的雀子,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停在高高的枝上,很容易被忽视。

张伯说:我要把西北角的花送出去,你有没有朋友要?

老宋说: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

张伯说: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

老宋说:你们张家一辈比一辈固执。

老宋于是就走出了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从那之后的整个冬天,他都在小院旁边的中天楼上喝茶。中天楼高出四周的民居一大截,隔着十几米,正好可以看到张家小院里的那棵柿子树。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怀里抱个长镜头照相机,翻来覆去地给那棵柿子树拍照。有人把这事说给张伯听,张伯听了,一句话都不说。

来年立春那天,在古城的广场上,一下子摆出了一百多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只有结着果子的树和树上的雀子。

这是古城有史以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影展,不仅古城的人来看、市上的人来看、省上的人来看,连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那个漂亮女主持人都来了。女主持人要采访摄影师老宋,老宋却要求人家把镜头对准照片上的柿树,和照片旁的解说:树上的果子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古城人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对张家小院的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张家的两棵传奇古木,渲染了小院的庄严与神秘,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B. 文中画线处连用六个“看”字,既照应了上文“无声无息”的喝茶状态,又描绘出二人一年四季赏树看鸟的专注与持久。

C. 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让老宋觉得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

D.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平和,将丰沛的情感借助娴静的笔触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引人思考。

2.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不了解你自己

(1)朋友夫妇有钱以后,就想在乡下租货田地,种植无公害的瓜果菜蔬,饲养绿色的鸡鸭鹅鱼,我因常说自己爱好自然向往田园,就被叫上一起去乡下见见世面。初夏,樱桃上市的季节,我们一起去了京郊出名的樱桃之乡沙谷堆。

(2)真是好地方,大片大片的樱桃园,被花椒树和玫瑰丛隔开,花椒树和玫瑰都有密集的刺,是天然的篱笆,我们走在篱笆外,望着树上姹紫嫣红的樱桃和盛放的玫瑰花,流着激动的口水和泪,走进去发现园主人没在屋里,只看见葡萄架下的破石桌子上放着一个搪瓷茶缸,里面滗得干干的,露出底下薄薄一层茶叶,一摞嘎嘎新的草帽撂在石凳上,约好的时间没人影,大家都抱怨道:“不靠谱!”

(3)朋友的媳妇是写字楼姑娘,问我草丛里那黄色的小花是什么,我说蒲公英,她尖叫一声“可以凉拌!”就一头伏下去,一面又叫丈夫把后备箱腾空。

(4)那天是一个澄净的阴天,头晚下过雨,天明却仍愀然不乐,一时晴不起来,云低低地浮在头上,却能望到很远很远,无边无际的清浅的灰蓝。

(5)我呆在一处缓缓的坡地,四下非常寂静,风穿过篱笆发出的哨音,蛐蛐的鸣叫,乃至一只马蜂振翅,都清楚极了。在樱桃树下,我们张着嘴仰着头痴痴笑着,被巨大的幸福感牢牢地坠定了腿脚,稍不留神就会瘫坐在地上。

(6)就这一会儿功夫,媳妇的裙兜已经运输了两趟蒲公英,又打老荠菜和马齿苋的主意。正忙活呢,忽听园门口传来一声劈哑的叫喊:“都不能摘——都扔下——”

(7)原来是园主人回来了,一边疾走过来一边气急败坏地嚷。我与朋友交换了眼色,他低声说:“野菜都要算钱,这生意没法谈了。”“等着挨宰吧。”我冷冷道,说话儿园主人就到跟前了,喘着气:“全都不能摘!早起园子刚打完农药,野菜都沾上了,可不能吃啊,姑娘您去洗个手吧。”

(8)园主人姓骆驼的骆,骆师傅,他说虽然种樱桃他家技术强,但他老了弄不动,意租出去,他做指导,包教工人操作,一边说一边打开怀里的黑塑料袋,把三瓶矿泉水一一摆上。“我这儿茶碗儿怕你们嫌不干净,我刚跑去供销站买的水。”又举起那一摞新草帽,“园子里晒,嘿,刚买来天就阴了!”说完仰头去喝茶缸里的水,哪还有几滴水,我听见里面发出海枯石烂的声音。

(9)结果他这园子里不仅有樱桃,还有很多花卉,最意外的,竟然有两株南天竹。南天竹在南方跟野生的一样,但在北方还是稀奇的。我非常贪图它携带着的家乡气,他得意道:“我在中山公园的朋友送的,他们培育出来很多,从中山公园给我拿来。”

(10)我非常想要这两棵南天竹,“骆师傅,卖我吧?”“那哪行啊,那不行,”“那我朋友送的,中山公园拿来的。”“我给钱,您说多少钱吧?”“那不是钱的事儿。”

(11)我从未在花卉市场看见南天竹,因为可观赏的只有枝叶、又无法在北京露天过冬,所以买卖起来太不上算,但我疯狂了,我决定不惜重金,“六十!我给您六十!”“真不是钱的事儿。”“七十!”“真不是——”“八十!我给您八十!八十!我豁出去了!”“唉你非要就拿去。”

(12)我掏出一百,他东拼西凑才找回二十,虽然就是两盆南方的野草,但我乐死了,那是一掷千金的快乐啊,我猜骆师傅也被我这样的大手笔刺激了。之后朋友夫妇与骆师傅谈生意,我自去园中游逛。

(13)这骆师傅真是很有审美眼光,一个农家果园收拾得像园林。砾石路边上种着樱桃树的幼苗,草地上有大片紫洇洇的二月兰,跟邻居的界篱上怒放着粉红色单瓣野蔷薇,走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野薔薇好像被晒出了精油,空气马上就甜了。我凑上去,停在篱笆凹进去的一个角落,削尖脑袋往里挤,把身体嵌到野薔薇花的窝里,闭上眼睛,白白地享受着一场香薰,我感觉自己消失了。

(14)离我几十步的地方传来两个人的声音,一个是骆师傅,另一个不知是谁,仿佛是站在花篱那一边,“谈成了吗?”“没,压价压得太狠了,没那样儿的”“贼着呢,城里人。——叫他们摘樱桃了吗?”“那不能开这个口子,还不够他们摘的呢。俩女的想摘,那眼睛瞪得。”“贪着呢,”“老的那女的,非买我那两棵竹子,那吹的,我以为她能出多少钱呢,就给了八十!”“抠儿着呢。”

(15)老的那女的站在花窝里,身子缓缓矮下去,因为我感觉天灵盖似乎稍微高过花篱,这时候实在是万万不忍被骆师傅发现,骆师傅和邻居又聊了些不相干的话,以一个古典屈滕礼的形态,我在花窝里僵持着。

(16)贼着呢。贪着呢,抠儿着呢。

(17)北方初夏空气里有奇趣。太阳晒到的地方火烫,背阴处又凉浸浸的,风一吹,袭来无数阵儿不同温度的空气,扭股糖似地到缠在一起,扑在我脸上,热一阵冷一阵,冷一阵热一阵的。

(选自故园风雨前《幸得诸君慰平生)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你不了解你自己“为题。一方面预示了小说的主题,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我”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别人眼中自己的结局。

B. 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与朋友来到樱桃园的原因,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伏笔,同时与后文中骆师傅与人交谈中对“我”的评价形成了反差。

C. “我”与朋友夫妇抱怨骆师傅不守时,把阻拦他摘野菜误解为要算钱,这暴露了“我们”貌似财大气粗,实则斤斤计较、以己度人的真相。

D. 虽然小说的主要形象是“我”,但文中也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以及侧面描写等方法,细致刻画了骆师傅这一直爽、质朴的农民形象。

2.小说在收购樱桃园这一主线中,加入“我”购买南天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有多处自然环境描写,请从文中举出三个作用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口琴

“警佐,打死了!真的打死了!”西谷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命令:“立即报告岸谷厅长,击毙匪首杨靖宇!” “警佐,警佐!”一日本兵叫喊着,从高大汉子身上搜出一个磨得溜光锃亮的东西跑过来。伪军队长李道善凑上前,惊叫:“魔笛儿!魔笛儿!” “八嘎!什么魔笛儿?”西谷接过那个叫魔笛儿的东西, 眼珠子直转。

1939年的冬天嘎嘎冷。日本关东军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杨靖宇。10多万日伪军围山、封路,进行“梳篦式”的“拉网”“讨伐”。

风雪中,杨靖宇率领队伍与敌艰苦周旋。枪声骤响,日伪军连续发动猛攻,只向前推进了20多米。激战中,十几名战士壮烈牺牲,杨靖宇领着俩战士拖得敌人疲惫不堪。日军资料这样记载当天的战斗:“早晨出发队伍有600人,逐渐剩下300人、200人、100人,到16日凌晨两点钟,仅剩下50人。”

太阳落到山后面,呵气成霜,杨靖宇好几天没吃东西,他裹紧棉衣,靠在窝棚墙上打了个盹儿。恍惚中,肚子“咕噜、咕噜”叫,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榆树皮,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艰涩而痛苦地咽下。月光从窝棚的缝隙照进来,今天不是正月十五吗?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里面的衣兜,那里搁着一把他心爱的口琴,他经常在休息的时候给大家吹口琴,甚至教小战士们吹口琴。他想起来,自己还是跟进步音乐家塞上萧学会的吹口琴。这会儿,他连拿口琴的力气都没了,便轻轻闭了一下眼,在心里默默哼唱: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

……

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

夺回来丢失的我国土

结束牛马亡国的生活

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

打出去日本强盗

……

北风呼呼地刮,杨靖宇使劲咽下嘴里嚼成碎沫的榆树皮,感觉身上暖和了一些。

第二天清晨,山路上走来几个砍柴的农民,他上前试探着拿钱从他们那儿买些食物和一双棉鞋。当中的赵廷喜,见面前这人灰头土脸的,脸和手上都是冻疮,就猜出了几分,劝说道:“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笑了,岂止不杀,如果投降,日本人还打算让他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呢!他痛心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那天,杨靖宇在山洞口没有等到他们答应送来的粮食和棉鞋,却等来了一大群日伪军。西谷率日伪军紧追不舍,终于把杨靖宇逼到了一棵老槭树下。“杨司令,你跑不了啦!”杨靖宇靠着大树,见文件烧成了灰烬,喘着粗气说:“杨司令也是你们能活捉的?”

“我知道你几天没吃东西了,特意给你带来了好酒好肉。你是大大的英雄,只要你放下武器……你的部下程斌、崔胄峰都归顺皇军……”敌人还在喊话。这一次代替回答的是愤怒的子弹。西谷恼羞成怒,吼道:“打!干掉他!”100米、50米,日伪军一步步逼近,杨靖宇躲到大树后奋勇还击,打死了冲在前面的两个鬼子。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手腕,手枪掉下来,滚烫的鲜血涌出,他迅速掏出身上的第二把手枪还击。

敌人见生擒困难,遂轻重武器猛烈开火,杨靖宇胸部中弹,一下靠在大树上,又一排子弹重重地打过来……杨靖宇重重地倒在雪地上。这天,是中国农历正月十六。

“杨靖宇身上怎么会有口琴?”岸谷隆一郎纳闷,又叫来叛变的安光勋。西谷从一个木盒子里拿出一把磨得溜光锃亮的口琴问:“这个,你的认识?”

口琴比鬼子烧红的烙铁还烫人,安光勋像被电击了一下,手一哆嗦,口琴“当”地掉到地上。远处传来口琴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他不再理会任何人,嗓子眼儿发干、发咸、发腥,突然,一头扑在那具高大的躯体上:“杨司令啊,我安光勋不是人啊……”

残忍的日军军医剖开杨靖宇的腹部,肠胃里只有还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鬼子大受震骇,他们怎么也不明白,这个塞了一肚子棉絮和树皮的人,怀里怎么会揣着一把口琴?

岸谷隆一郎感觉自己在这场决战中被耍弄了,他下令:铡下杨靖宇的头颅!

大雪纷飞,北风弹奏着古老的琴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杨靖宇被敌人围剿打死的情节,扣人心弦,引发了读者急欲探究杨靖宇是怎样被敌人围困的阅读期待。

B.正月十五夜,天气寒冷,呵气成霜,杨靖宇饥饿难忍,却只有榆树皮可咀嚼,力气微弱,写出了杨靖宇的艰难处境。

C.文中写日军资料记载当天战斗减员的数字,是为了表现日军部队伤亡很大,暗示日军日薄西山,失败已成定局。

D.“杨司令也是你们能活提的”表现了杨靖宇对敌人的蔑视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誓死战斗、决不投降的决心。

2.文章结尾写叛徒安光勋拿着的口琴掉到地上,并向杨靖宇谢罪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作为战士,杨靖宇身上一直带着口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匠心设计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切安好如常

宁雨

煤火炉子早早封上了。插门,关灯,我和姥姥各自钻进一条紫花被。

月光被窗外的老槐拦着,只有星星点点漏进来。这星星点点的光亮,让夜的黑色更添几抹清寒。冷,瞬间箍紧了我的每一寸肌肤,让我上下牙乱撞。我试图把被子裹得更严实一点,但无论怎么努力,粗硬的被面还是撑起它得意的棱角,制造出数不清的穴隙。这个叫做“冷”的怪物总是在炉火熄灭的时候悄然而至,现在,被子里四处都有它的地盘。

姥姥也没有睡着,她用低低的声音念叨着母亲从青海写来的信。我不情愿理睬她的叨念,我想在给母亲的回信里,告诉她今年的冬天有多冷,告诉她我亲眼见到月光洒在院子里都冷得直打哆嗦,月光一打哆嗦就变成了厚厚的一层冰凌花。可是,这些姥姥一句都不准我写,她只让我跟母亲说,今年冬天是个暖冬,家中一切安好如常。

什么叫一切安好如常?我努着劲儿地翻了一个身,心里头竟有点恨恨的。

嗓子痒得难受,剧烈的咳从胸腔冲出,我把自己从梦中震醒。窗户纸已经透进极白的光亮,座钟的粗针刚指着六点,旁边被窝儿已经没有人。炉火早打开了,我的棉裤棉袄搭在旁边烤着。

雪,老厚的雪。推开堂屋的木门,柴垛盖上了厚厚的白毡,枣树的枝丫间开出大朵大朵的白色花。土墙、茅厕、鸡窝上,雪,那么地拥挤着,压迫着。“冷”这个怪物,趁着夜深人静把我们整个村庄搬到了雪的世界里。脚底下,一条细细的小径儿是土黄的,一直蜿蜒到影壁墙西边大门口的木栅栏外边。小径两旁,是锹铲起的参差的雪垛,一垛一垛掺了土星儿的雪,连成两道矮矮的雪墙。

远处传来梆子声,有节奏地,在这个独特的整个村庄都覆着大雪的早晨,那“梆梆梆”的声音传递得格外遥远。这是卖豆腐的在招徕生意。卖豆腐的,他的梆子也是一个怪物,一个可爱的小怪物,它发出的声音,能够带着新磨豆腐的香味满村子疯跑。

现在,只有“梆梆梆”的声音,逗引着我满胸膛的咳嗽虫跟着“咳咳咳”地狂叫。小巷另一头,转过来一个瘦小的围着毛蓝头巾的人,低着头,双手端着什么东西,一双小脚快速地颠着。猜都不用猜,是姥姥。

早饭,姥姥给我端上柳芽茶汤炖豆腐。柳芽还是早春的时候,我跟姥姥一起采摘的。一芽一花苞,从柔柔的枝条上摘下来,又苦又香。姥姥用晒好的柳芽泡茶汤,热热的茶汤,飘着又苦又香的白色蒸汽,熏蒸她的一双病眼。姥姥的眼睛里,有一层白色的云雾,医生说是白内障。姥姥用柳芽茶汤的白色蒸汽,治眼病。姥姥的父亲是乡间中医,姥姥手上有很多偏方,据说都是祖传的。

姥姥居然用治眼睛的柳芽茶汤炖豆腐给我吃。姥姥说,怕是我的气管炎又犯了,半夜老是咳。她说,这个东西最润肺,让我快快趁热吃下。陈了一夏一秋的柳芽,泡起汤来又浓又涩,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样子要多丑有多丑,比掺了麦麸的菜团子还要丑。我闻不到豆腐的香,只凭着碗里中药汤一般的颜色判断出它的苦。

我拒绝吃下姥姥的柳芽茶汤炖豆腐。姥姥不许我去上学,要上学,先喝汤吃豆腐。姥姥的眼睛睁得很开,她就那么定定地看着我。她的眼睛里,是一片又一片白色的云雾。

雪花又飘起来,雪絮子突突突地向着村庄、原野倾倒下来。这样的雪,持续了三天三夜。

学校是风雪无阻开放的。我咳着,有几天早晨起来额头烫烫的,但我还是想上学,跟姥姥软磨硬泡。姥姥依了我,她在大门口的栅栏边站着,一直目送我走到胡同口。课间,姥姥颠着小脚跑来学校,端着一茶缸雪水柳芽茶汤炖豆腐。盛着茶汤炖豆腐的茶缸,是包了一层又一层毛巾的,最外一层,还包上了姥姥的毛蓝头巾。不围头巾的姥姥,裸露着一头白花花的头发,风一吹,肥大的黑色挽裆裤鼓荡起来,像一个瘦小的人儿乘着一架黑色的风车。

卖豆腐的梆子声,在每个清晨准时响起。每天上午的课间,我依然要喝下一茶缸子柳芽茶汤炖豆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直到鸡窝、茅厕、屋顶上的雪被风舔舐干净,整个村庄又裸露在冬天的眼睛里。那年,在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滋养下,我的气管炎竟大好了,甚至多少年没有再犯。

大学刚毕业,我第一次一个人到外地生活。单位租在一个制刷厂的顶楼办公,我住在办公室旁边的单身宿舍。晚上,工厂收工,同事下班,整栋楼里就剩下顶楼的我和一楼的门卫师傅。楼外是一条宽大的马路,夜很深了,马路上还不时有车辆驶过。寂夜,拉长着内心的孤独和莫名的忧惧。汽车突然减速时车胎碾轧马路的哧啦声,似乎就响在我的心里。

这样的夜晚,时常给姥姥和父母写信。笔尖不管跑出多远,信的结尾都会循路而归——“一切安好如常”。放下笔,眼睛湿湿的,丢下许多泪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安好如常”在文中每次出现的原因异中有同。第一次姥姥不愿意告诉女儿家里冬天很冷以及孩子生病,是不让女儿担心;最后一次“我”在外打拼,不愿意告诉家人自己的孤惧,是不让他们担心。

B.姥姥要用柳芽茶汤炖豆腐治“我”的咳嗽,“我”尝过后怕苦不肯吃。姥姥就每天送到学校,“我”没有办法,只好吃下。没想到姥姥的偏方真的治好了“我”的病,气管炎之后多年都没有复发。

C.本文有很多细节都体现出了姥姥对“我”的关爱。例如在孩子起床前,将棉裤棉袄放在炉火旁烤着;一大早出去扫雪开路买豆腐炖汤;冒着风雪送到学校让孩子喝下。

D.作者将细腻丰富的情感蕴藏于冷静的叙述中,一点点浸入人心,不由得令人感动。整篇文章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却于不动声色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亲人间血浓于水的真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3.文章多处用大量篇幅写到了冬天的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