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①__。“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②___这涉及到其它堵如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遮认同的观点。但其实我们时自身智能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研究要重视③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热正持续升温,我们欣喜地看到,( )。与此同时,我国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中—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 的方法与理论也被语文教育研究者重新擦亮,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寻根之旅。事实上,在语文教育现代性 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一直在场。语文教育现代价值的诉求,或宣称“新”的东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 ,没有被挖掘罢了。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白话取代文言,成为现代书面语主流的历史必然,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革命厥功至伟。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绝不能照搬与照抄,毕竟现代教育目的与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或者盲目复古都是行不通的。对传统语文教育知之愈全、愈深,才能用之愈当,我们要避免语文教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避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开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之有效 建构 遮蔽 刻舟求剑
B. 立竿见影 建构 遮掩 扬汤止沸
C. 行之有效 建设 遮蔽 刻舟求剑
D. 立竿见影 建设 遮掩 扬汤止沸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B. 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的。
C. 不少语文教师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D. 不少语文教师被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3.文中厕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B.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使其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C.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D.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铃》词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世无常,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写出宋武帝刘裕当年军队装备之精良,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他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写到刘裕之子刘义隆草率用兵,想要效法霍去病建功立业,最终却_____________的下场,以此告诫当局切勿急功冒进。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⑴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⑵。长记平山堂上⑶,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⑷。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⑸。
(注)①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④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⑤《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B.“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C.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喝醉了的老翁的话语,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D.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
2.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下片最后五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带给你怎样的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