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它一心追求中央集权的重生并倾尽全力完善其形式。为使中央集权制产生视觉上的效应,唐朝营造了南北宽8652米、东西长9721米的巨大的长安城,并以此为起点修建了通往国内各地的8条公路、干道,还沿着这些道路设置了呈放射状分布的水路驿站。与此同时,大运河的建成标志着内陆水运时代的到来,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和长江被南北相连,作为“东南地区”的特产,低地的米、盐和山地的茶、漆、染料等被运往华北。自然,在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的地区,交通业被培育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
“客商”是相对于“坐商”(定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而言的,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因其财力和能力而出名。但他们是通过官市中相当于批发商工会的坐商的“行”来听从政府的管制,因而他们似乎还不是都市中的主角。
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渡口处(津、埭)征税,到了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税,这显示出应运而生的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在唐代接近中期的中宗时期,出现了在全社会征收将市场交易税和过路税合二为一的“商税”的现象。759年,开始有了“过税”(商品流通税)。780年开始在府州、县城征收“住税”(入市税、交易税),从782年开始在全国的交通要道及都市征收“过税”,这两者合称“商税”,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也就是说,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从唐朝中期开始,在华北的黄河、渭水及淮河流域,从事水路运输的团体都集中在一起,其规模大到政府对其征收过路税的程度。在华中、华南地区,其规模更大,“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山村集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情况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是整个社会向商业化、都市化转化的明证。在被节度使们割据了二百多年的唐末、五代时期,草市中规模大的成为“镇”,并成为节度使们敛财的据点。镇和草市合在一起的“市镇”在各地形成。从唐代后期的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及宋代,是被称为“唐宋变革期”的社会全面变革的激变期,发生了作为世俗社会变革的“第一次商业革命”,出现了都市经济增长及市镇普及的情况。
唐朝规定一律实行市制,并配置了“市署”“市令”和“市丞”。伴随着这种新的倾向和节拍,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的“官市制”,实际上已变得有名无实。这种变化虽可以认定是“官市制”松弛的结果,但更应看到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膨胀,其规模已扩大到覆盖交通要路和地方农村的程度。
(摘编自斯波义信《“市”建制的消失及市镇的发展》,布和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商”出现的时代颇早,财力也很雄厚,但由于受官市中坐商阶层的“行”的约束,在很长的时段里都不及坐商对都市发展的作用强大。
B.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收过税,这显示出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他们从事米、盐、茶、漆、染料等的贩卖生意。
C.“商税”既包括商品流通税,也包括入市税、交易税,从唐代中期起,逐渐在交通要道和都市征收,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
D.唐代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末、五代二百多年间的节度使割据,是市镇出现的直接原因,节度使们也从中得利,直接催生了促进都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商业革命”。
B.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推动大型都市建设,促进全国陆路与水路网络的贯通,从而使得商品运输与贸易大为畅通,这在唐代体现明显。
C.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客商地位的提高,可谓得益于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地区交通业的良性培育,此种情形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的。
D.“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纷纷出现,成为唐中期后政府的商业税收的重要来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实行市制并配置“市署”“市令”和“市丞”,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官市制”。这种“市”偏指经济范畴的概念,与后代行政性质的“市”不同。
B.唐代大型干道与大型河运相结合,使得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扩张,甚至扩展到农村地区,在此过程中,客商地位得到了提升,政府税收也得到了增加。
C.唐代中央集权促进全国交通枢纽得以完善,使得客商阶层活跃,政府借助各种税收积累财富,也让商业的触角四处延伸,草市乃至市镇步步成型。
D.唐代“市镇”概念中,“市”即官市,其建制逐渐有名无实,及至消失,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已不是它可以掌控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破碎的事物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印迹。它们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
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它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一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下面是一位中年男人为给自己的母亲过80大寿而给亲戚朋友发的邀请短信。其中有五处表达有误,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改。
各位亲朋: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令堂八十寿辰。我特意邀请您在日理万机之中,拨冗来我府上一聚,共表恭贺意。地点:向阳花园别墅12号楼。时间:当天上午10点。我们会家恭候您的到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巷》中丁香姑娘走过坍塌破败的墙,走出了雨巷,从而引发诗人无尽的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