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在美国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中国留学生杨舒平上台演讲。她讲,中国的雾霾非常严重,只有在美国才能呼吸到“又甜又新鲜”的空气,一出机场就感受到“自由”。
(2)自幼丧父、先天重度残疾的学生魏祥,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录取,但若无母亲照顾,他就无法到大学学习。为此,他希望清华能为他和母亲解决一间住处。清华大学表示: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
(3)某地一群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因为和几位打篮球的年轻人争抢公园里的一个篮球场发生矛盾,从口角升至肢体冲突,数名老人攻击一年轻男子,导致该男子受伤。
(4)日前,在布达佩斯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名将孙杨以优异成绩荣获金牌。当年曾羞辱过他的里约奥运会冠军澳大利亚选手霍顿获得亚军。
请从以上四则材料中任选择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要求:①语言准确连贯;②观点鲜明;③不少于100字。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却有那么一类图形,能够骗过你的眼睛,当你发现真相后 。中科院发表研究论文,揭开了复杂的视觉错觉的 。研究人员探索并阐明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阐明这种信息的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视觉错觉,对于大脑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觉,它反映的是人视网膜物理输入和大脑视皮层感知之间的不一致,是人类大脑通过复杂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经计算而产生的。人们注视某个图片中心的黑点,( ),然而事实上圆环并没有任何物理转动。这种整体运动视觉错觉感知的强弱,与构成图形的局部细节密切相关。虽然错觉广为人知,但它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脑神经编码机制 ,有待全部解开。
视觉错觉现象是好是坏?科学家认为,由于视觉错觉图形在自然界条件下极少存在,对人们的影响 ,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好坏的属性,它只是视觉系统基本运作方式的本能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茅塞顿开 冰山一角 莫衷一是 不足挂齿
B.茅塞顿开 九牛一毛 莫衷一是 微乎其微
C.如梦初醒 九牛一毛 错综复杂 不足挂齿
D.如梦初醒 冰山一角 错综复杂 微乎其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
B.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原理。
C.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原理。
D.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图片远离或靠近头部,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C.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D.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被明显感知,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天宝三载,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不惜重金为其饯行,《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此次宴会的盛况。
(3)《阿房宫赋》中极写阿房宫建筑群占地面积之广,海拔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此年六月,作者因与宰相赵鼎议事不和,引疾辞官,过着闲散生活。张正字,名嵲,绍兴五年,经陈与义荐举任秘书省正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自己闲居的境况,蕴含有伤老之情、门可罗雀之意,格调低沉。
B.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闲居,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的忧愁相同。
C. 颈联写景,写诗人所见寺塔孤立、风生鸦飞之景,一静一动,互相映衬。
D. 颈联语调悲凉,与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沉郁风格相似。
2.“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