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七字,语意连贯,符合...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节: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帘幕桂花香 重阳节:黄菊倚风村酒冽 紫门临水稻花香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解答本题应该根据节日的特点、时间和对联的要求去选择短语,然后将短语按语意和对联的要求组合,不重复使用词语。“月静池塘”和“风摇帘幕”相对,“桐叶影”和“桂花香”相对,“黄菊倚风”和“紫门临水”相对,“村酒冽”和“稻花香”相对。中秋节的典型景物是月、桂,重阳的典型景物是菊花、酒等。和中秋节相关的短语是:月静池塘、风摇帘幕、桐叶影、桂花香,和重阳节相关的短语是:黄菊倚风、紫门临水、村酒熟、稻花香。排列词语时,注意语意连贯和对联的结构相对,仄起平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要求:①语言准确连贯;②观点鲜明;③不少于100字。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却有那么一类图形,能够骗过你的眼睛,当你发现真相后   。中科院发表研究论文,揭开了复杂的视觉错觉的    。研究人员探索并阐明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阐明这种信息的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视觉错觉,对于大脑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觉,它反映的是人视网膜物理输入和大脑视皮层感知之间的不一致,是人类大脑通过复杂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经计算而产生的。人们注视某个图片中心的黑点,(   ),然而事实上圆环并没有任何物理转动。这种整体运动视觉错觉感知的强弱,与构成图形的局部细节密切相关。虽然错觉广为人知,但它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脑神经编码机制   ,有待全部解开。 

视觉错觉现象是好是坏?科学家认为,由于视觉错觉图形在自然界条件下极少存在,对人们的影响    ,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好坏的属性,它只是视觉系统基本运作方式的本能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茅塞顿开    冰山一角    莫衷一是    不足挂齿

B.茅塞顿开    九牛一毛    莫衷一是    微乎其微

C.如梦初醒    九牛一毛    错综复杂    不足挂齿

D.如梦初醒    冰山一角    错综复杂    微乎其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

B.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原理。

C.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原理。

D.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图片远离或靠近头部,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C.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D.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被明显感知,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天宝三载,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不惜重金为其饯行,《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此次宴会的盛况。

(3)《阿房宫赋》中极写阿房宫建筑群占地面积之广,海拔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此年六月,作者因与宰相赵鼎议事不和,引疾辞官,过着闲散生活。张正字,名嵲,绍兴五年,经陈与义荐举任秘书省正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自己闲居的境况,蕴含有伤老之情、门可罗雀之意,格调低沉。

B.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闲居,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的忧愁相同。

C. 颈联写景,写诗人所见寺塔孤立、风生鸦飞之景,一静一动,互相映衬。

D. 颈联语调悲凉,与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沉郁风格相似。

2.“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